【塞纳印象】
原标题:享受呐喊 绽放自我
工人日报—中工网特派记者 毕振山
30日下午的巴黎奥运会乒乓球混双决赛现场,见证了一个真正的“中国主场”。
开赛前一小时,南巴黎竞技场外到处可见的五星红旗。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观众,他们有的是在法国上学的留学生,有的是从国内到这边休假的游客,还有专门从其他场馆赶过来的志愿者。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中国选手加油。
孙颖莎和王楚钦上场后,每拿下一分都会得到现场观众的呐喊回应,五星红旗几乎铺满了看台。在这样强烈的“主场”氛围下,中国组合最终顺利拿下比赛,问鼎冠军。
图为球迷在女子三人篮球比赛现场呐喊助威。工人日报—中工网特派记者 杨登峰 摄
在晚上中国队对阵法国队的女子三人篮球比赛中,法国队员好好享受了一次主场待遇。现场主持人时而带动观众大唱法国歌曲,时而让观众制造声浪,呐喊声更是连绵不绝。在这样的场面刺激下,法国队不断冲击中国队,一度打乱了中国队的节奏,但中国队最终还是凭借王丽丽的加时绝杀惊险赢下比赛。
而在贝尔西体育馆的体操赛场,中国队员明显未能适应现场的气氛。体操男团决赛和女团决赛,支持美国队的声浪都是最大的,美国队员也受此鼓舞,接连拿下男团铜牌、女团金牌。反观中国队,压力之下失误频频,没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像奥运会这种级别的大赛,不仅选手的水平是最顶尖的,比赛氛围也往往十分热烈。所谓的大赛经验,既包括与高手过招积累的技战术经验,也包括在现场观众的支持或嘘声中调整心态的能力,这相当于我们平常说的“见过世面”。
对运动员来说,现场氛围可能是积极因素,也可能成为消极因素。有些比赛型选手,现场气氛越是热烈发挥得就会越好,而有的选手在这样的氛围下难免想赢怕输,给自己背上思想包袱。几位采访巴黎奥运会的媒体同行普遍认为,相比欧美选手,中国选手与观众互动的积极性不够。尤其是这次在巴黎举办奥运会,欧美的观众声势很大,无形中给中国选手的发挥造成了一些影响。
当然,我们不能阻止观众对比赛的参与,而且很多项目都需要观众给选手们加油打气。所以对运动员来说,如何适应现场的气氛、适应观众的呐喊,成为比赛“必修课”之一。要完成这门“必修课”,只能多参加比赛。
有的运动员为了对冲现场氛围对自己的影响,舒缓压力,也会有一些“小癖好”或心理暗示,如英国跳水选手戴利喜欢在赛前织毛衣、游泳选手喜欢涂指甲、滑板选手喜欢听着音乐比赛等。
根据记者这几天在巴黎所见,随着奥运会比赛渐入佳境,巴黎街头也越来越热闹。随着奥运气氛渐浓,场馆的上座率基本能达到90%以上。无论对中国队员还是其他代表团的运动员来说,只有尽快适应奥运会的热烈氛围,勇于释放自我、绽放自我,才能不辜负多年来的辛劳付出。
(中工网巴黎7月31日电)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