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我省发布的《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这对于发挥县城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激发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增强县城产业承载能力,吸引人口向县城集聚。县城作为连接城乡的重要载体,是统筹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和关键环节。要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一县一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县城产业链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平台集聚功能,完善商贸流通体系,不断促进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动人口向县城集聚。要重点引导县域产业向县城集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积极发展培育专业功能县城。大城市周边县城要主动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做好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健全商贸物流网络,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打造工业品和农产品分拨中转地。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城要重点提升县域农业产业化水平,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尤其是辽东绿色经济区的县城,要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道路等配套设施,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完善县城基础设施体系,为县城的发展留足空间。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全面提升县城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升县城产业配套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基础设施等,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大城市周边的县城和专业功能县城,重点要提升县城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水平,构建一体联通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加快建设智慧县城,全面提升县城能级。农产品主产区县城、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人口流失县城,重点在于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优化城市路网体系,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管网整修、水电气暖及环卫设施配套等,推进县城基础设施有机更新。
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承载能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全面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承载能力,遵循县城发展规律,顺应县城人口流动趋势,推动县城公共服务供给与常住人口规模相匹配,推进县域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引导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向纵深发展,积极发展养老托育服务,坚持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县乡村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和专业功能县,重点在于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实现公共服务供给增量提质,便利共享。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人口流失县城的公共服务建设,要重点放在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加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
改善县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擦亮宜居宜业生态底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升县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加强县域生态修复工程,优化县城人居环境,拓展县城绿色空间,推动县城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倡导县城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塑造县城人文特色风貌,逐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城市周边的县城和专业功能县城,重点在于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进县城园林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营造良好的县城宜居生态环境,吸纳县域内农业转移人口。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重点在于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因地制宜推动绿色发展,深入挖掘县城历史文化内涵,塑造城乡人文特色风貌。
优化县城要素承载能力,畅通“人财地”要素流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促进城市资源要素有序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优化县城要素承载能力,继续深化县域资源要素“人财地”挂钩政策,健全县城市民化推进机制,补齐县城结构性人才不足的短板,完善县城集约高效用地机制,调整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建立县城可持续投融资机制,通过不断推动县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间有序流动。大城市周围的县城和专业功能县城,依据新增常住人口数量,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完善人才与人口政策体系,制定人才及外来人口落户激励政策,持续优化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创业人才服务措施,落实好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较多、落户成本较高地区的财政支持政策。辽东、辽西生态功能区及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县城,重点放在建立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机制。人口流失县城重点严控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存量,加强财政转移支付保障民生发展,共同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邢文妍,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 )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