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硬“核”医技守护健康——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王雪梅

来源:中工网
2024-08-19 09:29

中工网记者 姚怡梦

提起“核”,不少人闻之色变。但在医学领域,“核”不是危及人类生命的代名词,而是一把济世救人的“金钥匙”。

十几年来,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王雪梅带领团队与“核”共舞,不断扩大核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使核医学逐渐成为临床医生依赖的诊断工具,同时核医学的靶向治疗已经惠及到了甲状腺疾病和肿瘤的患者。

从零开始

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室,肿瘤患者刘先生在PET/CT设备上躺好,随着医生按下启动键,设备开始高速运转,寻找他体内的病灶。

“PET/CT设备是核医学检查的‘重器’。”王雪梅说。“核医学利用放射性核素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目前,已成为精准医学的‘排头兵’。”

然而在多年前,内蒙古的核医学专业还是一片空白。

2006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引进全区首台PET/CT,却找不到一个懂得操作的人,机器闲置一年,这台五六千万的设备几乎成为废铁,而自治区需要这台设备诊断的疑难疾病的患者每年至少3000多人转诊到北京、上海等地。那时,王雪梅在核医学领域崭露头角,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向她发出回家乡创业的邀请。为了内蒙古核医学事业的发展,她毅然决定放弃在南方工作的优厚待遇,选择艰难创业。

一切从零开始,科室场地设计、装修及房屋改造都算小问题,最大困难是除她之外,其他9个科室人员及自治区的医务人员对核医学的认知也几乎为零。为了加快建设速度,她每天穿梭在瓦砾中,经过半年的场地改造、装机和科室人员专业培训,2007年初自治区首台PET/CT艰难投入临床使用。17年来,王雪梅的团队已开展60余项核医学诊断和治疗项目,惠及20多万名患者,极大提高内蒙古自治区疑难疾病的诊治能力。

推动核医学事业的发展

在王雪梅看来,核医学事业的发展就如她自己的孩子在成长,值得投入全部的精力与热情。工作之余,她还要到基层医院进行核医学科普讲座,十几年来,她的足迹踏遍内蒙古,为基层医院送去科普讲座500余场次。

不仅如此,王雪梅还通过学术会议、新闻媒体等方式普及核医学知识,推动核医学检查及治疗被临床各相关学科认可,经过17年的努力,核医学检查和治疗在临床中所占比重在逐步增加。

王雪梅还带领团队通过创新分子探针、显像技术等,扩大核素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范围。她带领团队用8年时间自主研发碳-11标记的N-甲基多巴胺显像剂。在实验中她自己做第一个受试者。该研究填补我国心脏受体研究空白,为我国心血管疾病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王雪梅团队还致力于“医工结合”。为改变国内核医学高端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与北京永新医疗共同研发出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单光子断层显像仪SPECT/CT四维定量设备,相较于进口设备,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减少了组织衰减带来的影响,该设备在2023年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上市。

17年来,王雪梅带领团队承担国家及自治区项目10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获科技奖励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

为内蒙古建立核医学队伍

王雪梅常说:“只有一两家医院有核医学科,受益的患者还是太少,我们还要和更多医院合作开设核医学科。”

独行快、众行远,为内蒙古建立一支核医学队伍成为王雪梅的梦想。在做强自己科室团队的同时,她的脚步踏遍自治区12个盟市,帮助筹建基层核医学科。从图纸设计到人员培养,一直到科室运行,她全力沟通院领导、举办核医学专业讲座普及业务比自己家里事都操心。

目前,王雪梅已帮助内蒙古12个盟市的医院建立和完善了28个核医学科,为各盟市培养核医学人才300余名。同时她也把边远、基层核医学专业发展壮大的宝贵经验传授给新疆、宁夏、青海、江西、广西、贵州等地区,带动了区域核医学的发展。

从医三十余载,育人二十年,王雪梅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用一言一行践行了为医者、为师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供图)

责任编辑:姚怡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