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练一双“圣手” 为健康“骨”劲——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张健

来源:中工网
2024-08-19 10:44

中工网记者 姚怡梦

“如果改变一下操作台的位置,传递器材的时间就可以从2.08秒节省为1.08秒……”做完一天的手术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张健在脑海中反复“计算”着手术中的各个细节。

深耕骨科领域36年,“如何更快?如何更好?”是他每次手术结束都在思考的问题。

1

19分20秒 创全髋关节置换术领先纪录

全髋关节置换术,从皮肤切开至缝合完成需要多久?

在国外,平均需要40分钟。而在张健手中,只需要19分20秒。

从手术开始到结束,手术室里几乎没有说话声。从术前的准备到手术切除坏死的股骨头,再到假体的组装和安置,似乎没有一秒是多余的,如同标准化的机械操作,规范而有序。

团队如此的默契,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停地练习,不仅要技术熟练,更要反复推敲、计算每一步所花费的时间。”张健说,为了严格把控每一步操作,他甚至要求大家戴上眼罩进行训练。而自己更是达到了“肉眼即可分辨2mm的误差”“凭手感即可精准安装假体”等在别人看来“出神入化”的境界。

“每一次手术,都要达到‘心流’的状态,这是提升手术效率、确保手术质量的关键所在。”张健说。“‘心流’状态就是要全神贯注、沉浸其中,而达到忘记时间、空间和自我,心中只有手术。”

为了达到这种“心流”状态,张健不断磨炼自己的技艺,“精打细算”手术的每一个细节,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同时,他还注重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与协作,通过反复的训练与磨合,建立起了一套高效、默契的手术配合机制。正是这些努力与积累,让他与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能传递出准确的信息,使得整个手术过程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2

放弃更省时的缝合方式 “不能忽视了患者的体验”

“手术中的每一秒,对于医患双方来说都是重要的。”张健说。他一直追求的“效率”,是为了社会成本最小化,同时也是为了医患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因此,许多“打破常规”的现象出现在了张健主刀的手术中。术前使用镇吐药——避免术后患者呕吐不适;术中不用导尿管——避免尿管对患者尿道带来损伤;术中采取非止血带方式——避免近端止血带造成的肿胀、血栓等问题;采取皮内缝合方式——不仅更美观,还省去了患者术后拆线的麻烦……

“虽然相比传统缝合方式,皮内缝合时间更长,在19分多的手术时间中有近10分钟都在缝合。但我们也不能为了追求速度而忽略了患者的体验。”张健说,如同明知使用倒刺缝合线可再节省4-5分钟的时间,他依然选择了放弃。

2010年,张健在全国率先开展单次麻醉下双侧髋、膝共四个关节的置换手术,解决了传统分批次手术带来的费用贵、风险高等弊端,为终末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带来福音。2002年,对于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髋关节置换术,张健在国际上首次开展基于“克氏针+张力带”的股骨大转子固定技术,填补了领域内缺乏高效便捷固定方式的空白,增强骨结构稳定性,为患者降低疼痛、减负“髋”心。

而如今,为了解决转子间骨折手术中假体长度与脱位风险的矛盾,张健独创了一套“九宫格算法”,将复杂的手术规划简化为直观易懂的九宫格形式,医生只需依据患者具体的骨折类型与骨质条件,在九宫格中快速定位,即可获取到最优的假体配比方案,从而大幅提升了手术的成功率与患者的康复质量……

“医疗不仅是服务,更是体验。”张健说,改善医疗体验的路还有很长,而他也不会止步于此,“自己还有更多可优化的地方”。

3

集合众智破壁垒 助力患者快速康复

百岁高龄老人骨折,要不要手术?

面对超高龄关节置换手术的“无人区”,张健选择带领团队攀登医学高峰。凭借精湛的技术、周密的计划与无微不至的关怀,成功为老人实施了股骨头置换术,术后第一天老人就实现了站立。这一次成功手术成为医疗界加速康复外科实践的典范。

长期以来,骨关节外科领域面临着患者高龄化、长时间卧床需求及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严峻现实,这些因素往往限制了治疗效果与康复速度的提升。面对这一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张健携手麻醉科、康复医学科、临床营养科及药学部等关键科室,共同构建了一个以“加速康复外科(ERAS)”为核心理念的高效能医学协作团队。

该团队不仅深谙ERAS精髓,更将其精髓融入术前准备、术中优化及术后康复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实施精细化、个性化的管理策略,强化各阶段间的无缝衔接与高效协作。从术前的精准评估与风险防控,到术中的微创技术与疼痛管理创新,再到术后快速康复路径的精心设计,显著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并发症风险,极大地提升了治疗的安全性与患者的满意度。

多年来,张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10项科研项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曾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张健正带领团队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把“短板”变“跳板”的深刻内涵,激励更多同行在探索与创新中不断前行。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供图)

责任编辑:尹文卓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