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刘海林:焊出一条条海底“油龙”

来源:科技日报
2024-08-23 11:00

“高技能人才”

原标题:

刘海林:焊出一条条海底“油龙”

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最近,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智能制造分公司迎来了6名“新员工”——焊接机器人。它们的焊接精度达到0.1毫米,约一根头发丝的直径。教这些机器人焊接的“老师”是该公司高级工程师、特级焊接技师刘海林。

“干了多年海底油气管线焊接,我要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这些机器人徒弟。”刘海林说。

26年来,刘海林先后参与荔湾3-1、流花16-2等重大工程项目,攻克了S690高强钢焊接、双金属复合材料焊接、超深水海底管线焊接等20多项技术难题,完成了50多项焊接技术革新,解决焊接技术问题近100项。在海洋油气装备制造行业,他用一把不起眼的焊枪,焊出了一条条海底“油龙”。

“既然选了这行,就得干好”

1998年,18岁的刘海林离开山东老家,走进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一名电焊学徒工。

电焊工的劳动强度很大,一天要在充满焊烟的环境中工作8小时以上。而且焊接时,焊花四处飞溅。刘海林衣服上满是筛子眼,胳膊上、腿上到处是烫伤。

此外,电焊工还要具备较高的技艺。想焊出一道完美的焊缝,有时需要摆动手臂两万多次,每次摆动幅度误差不能超过0.2毫米。

“我刚开始拿焊枪时,手臂会不由自主地颤抖。”刘海林回忆。

由于环境艰苦、工作要求高,不到一年,和刘海林一起入职的人,走了一大半,他却坚持下来。“既然选了这行,就得干好,不能半途而废。”他说。

为了提升焊接稳定性,刘海林在胳膊上吊板砖练习手腕耐力:从一块砖增加到两块砖,从半小时延长到一小时,再到两小时。高强度训练让刘海林的胳膊肿了起来,痛得连筷子都拿不稳。就这样,几个月下来,刘海林拿焊枪时,手越来越稳,焊接质量越来越高。

凭着精湛的技艺,刘海林在首届“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上一举夺魁,获得手工电弧焊项目冠军。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电焊是个苦差事。“夏天,电焊作业温度超过40摄氏度。工作时整个人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工鞋里都能倒出水来。冬天寒风呼啸,滴水成冰,冻僵的双手几乎握不住焊枪。”刘海林说。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刘海林一焊就是26年。

在秦皇岛32-6项目中,刘海林要脸贴地匍匐着焊接距离地面只有5厘米的焊缝,还要钻进直径只有50厘米的钢管里焊接。钢管内光线暗,焊缝又隐蔽,刘海林只能凭感觉焊接。当时正值隆冬时节,他用一个姿势连续焊了3个多小时后,全身都冻麻了。后来,同事们把冻僵的刘海林从管子里拖了出来。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刘海林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流花16-2项目中,刘海林带领团队成员在海上奋战了6个月,有时一晚上只能睡两个小时。由于高强度连续作业,刘海林左耳出现了暂时性耳聋。但为了和台风“抢时间”,保证项目进度,他不顾医生和队友劝说,依然坚守在一线,到项目完工才就医。直到现在,刘海林依旧听不见高频声音。

26年来,刘海林先后参与建设海洋平台近百座,焊接的海底管线长达上千公里,累计创造经济效益9000余万元。

“以前教人焊接,现在教机器人”

2012年,由刘海林领衔的“刘海林海洋工程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他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带徒上。

近年来,刘海林授课近百场,培训焊工2000余人次,指导40人获评技师和高级技师、3人获评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单位技能专家。

2022年,国内海洋油气装备制造行业首个智能工厂投产。刘海林转换赛道,从零开始学习操作智能化设备。“以前我教人焊接,现在教机器人。”他说。

刘海林如饥似渴地钻研机器人焊接技术。为阅读外文文献,他恶补英语;为掌握几条关键的指令代码,他自费前往国家级焊接机器人培训基地学习。在试验场,他一待就是八九个小时。

如今,刘海林的机器人徒弟从“小白”变成掌握焊接技术的行家,成了行业内争抢的“香饽饽”。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