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育种不仅需要敏锐的双眼,更需要常年的坚守和坚持。
风吹麦浪起,扑面穗生香。每年麦熟季节,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州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室主任刘东涛都会一头扎进麦田里忙碌起来。从徐麦1号、徐麦2号……一直到现在的徐麦45号,每一个号码都浓缩了刘东涛和徐州农科人多年的心血。
精业笃行,守望在金色麦田里
1999年8月,刘东涛加入徐州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团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和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开启了为之奋斗一生的小麦育种事业。
每年五六月份,头戴草帽、身穿工作服的刘东涛拿着一个试验记录本就扎进麦田,每天从早忙到晚,从月头待到月末,尽管骄阳似火,汗水涔涔,他也顾不上喝水休息,他要赶在收获前反复观察记载,并完成对所有组合和株系的筛选——品种选育。从几百个组合、几万株(穗)行里挑选优良单株,再通过6—7年的连续优中选优,才能培育出1个好品种,这不仅需要敏锐的双眼,更需要常年的坚守和坚持,而这样的工作刘东涛一干就是25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25年来,作为主持人或主要完成人,刘东涛育成了30多个“徐麦”和“徐麦DH”系列小麦新品种,品种权转让直接收益3000余万元,累计推广8000多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其中,“徐麦30”“徐麦33”“徐麦2023”“徐麦35”“徐麦44”等品种先后成为淮北地区乃至黄淮麦区的主体栽培品种;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36项,获得授权31项;申请专利9项(含发明专利4项),获得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在专业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部、省、市级科技奖励6项次。
“高产稳产徐麦30、徐麦33推广十余年来深受农户喜爱,现在还能接到农户的求购电话。”
“高产稳产小麦品种徐麦2023因其突出的综合抗逆性,已成为业内备受推崇的骨干亲本。”
“2023年,矮秆大穗型超高产小麦品种徐麦43和徐麦45通过国家审定,市场关注度空前。”
……
每每说起小麦,刘东涛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守正创新,争做一粒“好种子”
仓廪实,天下安。种子是粮食生产的“芯片”。随着国情变化,小麦选育目标由高产向高产优质并重的方向转变,市场对高品质小麦的需求不断增加。
“科研创新和小麦育种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需要所有成员协同作战的系统工程。”在一次小麦科研团队工作交流会上,刘东涛如是说。
2010年,淮北地区小麦赤霉病大暴发,给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刘东涛立志选育出优良抗病品种。他结合单倍体育种技术,带领团队成员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以便将长江中下游麦区的抗病基因更快更精准地导入到淮北麦区,历经7年时间便创制出了半冬性白皮中抗赤霉病小麦新种质。
如今,通过分子育种选育出的徐麦DH2和徐麦DH9,备受国内同行的关注,已被100多家单位作为优良的亲本加以利用,并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目前,他带领团队进行的抗病分子育种研究已处于江苏省前列,团队的小麦育种技术也从传统的2.0版本(常规育种)成功过渡到3.0版本(分子育种)。
科学研究没有顶峰。刘东涛积极筹建小麦品质分析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品质检测,选育出了强筋小麦品种徐麦31、徐麦32,优质中强筋小麦品种徐麦38、徐麦44。其中,徐麦44于2022年经专家实产验收亩产达786.9公斤,创徐州市小麦最高单产纪录,实现了小麦品种既高产又优质的目标。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麦穗沉沉,见证了刘东涛对一粒种子的坚守,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他用脚步在一亩亩麦田书写着金色人生。
(江苏工人报记者 胥明虎 通讯员 于菁)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