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中国花梨家具图考》背后的故事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4-08-25 03:01

原标题:《中国花梨家具图考》背后的故事

蔡怀冰

《西洋镜》系列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北京日报出版社)终于出版。它是第一本用英文介绍中式家具结构的著作,被称为“明式家具研究的圣经”。初版问世于1944年,只印200本,标价50银元。2009年12月1日,香港佳士得拍出一本,成交价近20万元人民币。

本书作者古斯塔夫·艾克于1896年生于德国波恩,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厦门大学创立,艾克应聘来教授哲学和艺术。他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的号,叫“锷风”。当时鲁迅也在厦门大学任教,艾克与学者陈万里曾去拜访,二人一起去泉州开元寺考察古塔,对鲁迅藏六朝碑碣拓片感兴趣。鲁迅与陈万里关系不佳,信中称他“优伶蓄之”,对艾克却不错。1926年11月,鲁迅收到英译《阿Q正传》6本,赠给艾克一本,并题:“奉藏艾锷风先生,鲁迅,一九二六·十二·廿四,在厦门。”

1928年,艾克离开厦门大学,到日本东京的《法日之家》和奈良学习,同年到清华大学教德语,直到1933年。在北京,他加入了中国营造学会。在同事、美学家邓以蛰(邓稼先的父亲,在厦门大学、清华大学都和艾克同事)的影响下,转向明式花梨家具研究。

据艾克的夫人曾佑和回忆:“中国古典家具一直乏人问津,价格也非常便宜,尽管如此,艾克为了多买一些家具进行研究,有时还是会选择那些看上去稍微破旧或残损一点的,然后再找匠人修复,毕竟这样的价格相对会更加低廉。”

据学者胡文辉钩沉,艾克的学生季羡林曾回忆:“他(艾克)工资极高,孤身一人,租赁了当时辅仁大学附近的一座王府,他就住在银安殿上,雇了几个听差和厨师。他收藏了很多中国古代名贵字画,坐拥画城,享受王者之乐。”

而据学者叶公平钩沉,季羡林在日记中更显无礼,比如1932年10月24日记:“过午因Ecke(艾克)请假,只旁听一堂Winter(温德)。Ecke(艾克)真是岂有此理,据说害痢疾,大概又是懒病发作了罢。”

不过,艾克和季羡林的私交一直很好,季羡林也称艾克为“业师”。

1934年,艾克在巴黎吉美博物馆和卢浮宫博物馆学习,他对德国兴起的法西斯风潮感到恐惧,于1935年回到中国,任辅仁大学教授。1944年,他完成了《中国花梨家具图考》,该书至少在两点上异常独到:

首先,艾克请中国学者杨耀帮忙,将自己收藏的旧家具一一拆开,做了精确测量,并绘成图纸,明式家具研究泰斗陈增弼先生称“在中国家具研究史上,第一次以科学的视图原理绘制的第一批图”。

其次,提出明清桌台造型源自商周时的箱形结构,所以在相当时期,中国桌子保持了框架结构,随着面板分离,下面的框架逐渐退化——先变成壸门形状,进而底托变成托泥(明清家具中有的腿足不直接着地,另有横木或木框在下承托,称为托泥),进而变成板足(板状腿),又发展为马蹄足。艾克在中国古家具器型演变方面的诸多钩沉,至今仍是不刊之论。

《中国花梨家具图考》出版后,在西方引起了巨大反响。艾克年轻时曾参与“包豪斯运动”,该运动强调“建筑师、雕塑家、画家,我们都必须回归工匠精神”“艺术家和工匠之间没有本质区别,艺术家也是崇高的工匠”。艾克将明式家具阐释成“装饰最少的几何形状和微妙的美”,与“包豪斯运动”相连接,推动了战后美国人的“明式家具收藏热”。曾佑和说:“(《中国花梨家具图考》)成为中国家具欣赏与鉴定的权威书籍,并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中国家具的热情和关注。”

家具研究大家王世襄曾说:“我对家具感兴趣也跟艾克有关系。”“艾克有西洋的眼光,他好就好在大家都还不注意明式家具的时候他能看到明式家具简洁的美,不过他是个德国人,他在材料的运用、到民间去了解这些方面,不可能做到像一个中国人一样。”据学者叶公平钩沉,1948年6月至1949年8月,王世襄赴美国和加拿大考察博物馆,随身携带的参考书就有《中国花梨家具图考》。

1945年,艾克与20岁的曾佑和结婚。

曾佑和(又名幼荷、昭和)是北京人,出身于世家,父亲曾广钦在民国时当过县知事,她11岁从启功学画,16岁考入辅仁大学美术系,艾克是她的老师。在大学期间,她任溥伒(雪斋)助教三年,其间有人求画,溥伒有时让曾佑和代笔。

抗战结束后,局势动荡,1948年,艾克接受邀请,第二次到厦门大学任教,从此离开北京。1949年1月,艾克一家去了美国夏威夷,艾克任檀香山中国艺术馆馆长,第二年任檀香山大学艺术教授。

晚年艾克又写出《夏威夷的中国画》,反响较大,曾佑和则被海外视为中国画代表画家之一。

1971年12月18日,艾克夫妻和朋友们在夏威夷某中餐馆夜宴,据说艾克是酒鬼和美食家。第二天艾克便去世了,终年75岁。

曾佑和后在纽约大学获博士学位,并在夏威夷大学任教,直至退休。2006年,她将艾克收藏的7件明代黄花梨家具无偿捐给恭王府。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前贤已随雨打风吹去,却留下不朽的著作,展卷细读,字字皆是无边智慧与倜傥风流。就算我这样不会去收藏明代家具的人,也会被这本书的厚重与内涵打动。读书无非神交古人,且幸还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份相遇感。

责任编辑:肖天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