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黑神话:悟空》持续火爆 《西游记》再次刷屏

名著爆改 从熟悉到热爱 路在何方

来源:广州日报
2024-09-02 10:29

原标题:

《黑神话:悟空》持续火爆 《西游记》再次刷屏(引题)

名著爆改 从熟悉到热爱 路在何方(主题)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珺

当下,最火、最出圈的是谁?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悟空!”《黑神话:悟空》不断刷新纪录和持续火爆,已经让它不再只是一款游戏,而是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文化事件。与此同时,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却口碑票房走低。同样改编自四大名著,为何有的能获得巨大成功,有的观众却不买账呢?名著改编,到底需要戳中什么?抛开产业的不同,我们从著作本身、受众心理等来一探究竟。

《黑神话:悟空》

游戏背后的英雄梦和文化认同,玩家“看剧情都看哭了”

且不说游戏里的各种技术和让人惊叹的细节,单就情绪价值拉满、人文关怀给足来说,《黑神话:悟空》就是一次成功的爆改。《黑神话:悟空》的爆火可以说是一次圆梦之旅。在产业上,圆了中国游戏人的3A梦。从个人来说,圆了无数人自儿时就心心念念的“齐天大圣”梦。

《黑神话:悟空》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国产3A单机游戏。3A相当于电影里的大片,在游戏领域意味着开发成本高、制作周期长、投入资源多。而单机游戏,是玩家一次性购买后可以无限次地玩,不需要再付费。显然,不够有底气有财气,是不敢做3A单机游戏的。

2020年8月20日,《黑神话:悟空》发布了第一部13分钟的视频宣传片,当天播放量超过千万。从那天起,就有无数人在等候它的成功。

4年后,《黑神话:悟空》正式发布,激动的情绪迅速从游戏圈燃遍全网,用一位老玩家的话来说就是:“终于可以做一次齐天大圣了。”做一次齐天大圣,戳中了无数人的英雄梦。哪个少年不曾有一个上天入地、来去自如的齐天大圣梦呢?通过游戏,“魂穿”孙悟空,那一刻岂止热血沸腾。有中年人买了游戏,闻讯而来的伙伴们迅速集结,要秒回当年凑在一起打红白机的少年时光;有从不打游戏的妈妈给儿子买了这款游戏,因为“看游戏剧情都看哭了,这种有文化底蕴的游戏应该让孩子了解”。

家国情怀、文化认同、个人梦想在此叠加,更底层的逻辑来自中国人对于《西游记》的熟悉和热爱。

四大名著里,《西游记》IP是开发最多的。主线明晰、个性生动、励志、热血、成长,这都是《西游记》IP被开发得最多的原因。多年来,围绕《西游记》有过多次不同形式的改编。从最经典的动画片《大闹天宫》、82版电视剧、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系列到2000年横空出世的网络小说《悟空传》、2003年发行的PC网游《梦幻西游》、2015年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甚至日本的《七龙珠》漫画……这些年来,《西游记》IP反复被开发,伴随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孙悟空的形象和故事从来没有“断过档”。

可以说,孙悟空的形象是千百年来无数人共创的结果。就连吴承恩创作《西游记》也是在众多话本、传说的基础上写就的。这种先天的基因就注定了孙悟空可以给创作者巨大的创作空间,孙悟空可以是有弱点的,可以是犯过错误的,可以是脾气不好的……但无论如何爆改,顶天立地、敢作敢当、不断成长的精气神一直都在,这也是千百年来大众对孙悟空形象的普遍共识。

还有人说,大多数人自发参与发声和刷屏《黑神话:悟空》促其破圈,是源于心里真的有想要守护的东西。这要守护的东西是什么?是中年人对《西游记》的童年记忆,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手法如何新潮,只有坚守好这样的文化共识才是改编成功的基石。

名著改编,难在哪里?

集合名场面却难引共鸣

在《黑神话:悟空》爆红的同时,另一部也改编自四大名著的作品却是票房口碑双低。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上映17天票房刚过558.8万元,豆瓣评分3.6。同样改编自四大名著,为何有的能获得巨大成功,有的却不被广泛认可呢?

不可否认,《红楼梦》是四大名著里文学性最高的,人性描摹最丰富、最复杂,同时也是最难被影视化的。复杂、幽微、日常,原著《红楼梦》的阅读门槛比《西游记》要高,这就注定了《红楼梦》改编更难,且不能像《西游记》一样天马行空。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古代贵族府邸里的情情爱爱也远不如升级打怪吸引人,能激起的共鸣要比《西游记》少。当然《红楼梦》并非不能改编,87版电视剧《红楼梦》是历来改编中最被认可的一版,多年来被奉为经典,很大程度在于对原著的精准还原,抓住了原著的神韵。

新版电影《红楼梦》的导演想化繁就简,抽出爱情这条主线,初衷是好的:想拍一部面向现代年轻人的青春版《红楼梦》,赋予经典名著以现代视角,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推进故事。但问题在于呈现出来的作品什么都想抓住,于是在2个小时时长的电影里,观众走马观花地打卡了太虚幻境、宁府家宴、元春省亲、宝黛读书、宝钗扑蝶、黛玉葬花、黛玉焚稿、钗玉成婚等名场面,面面俱到,却有PPT之感。

片子的主题定为“阴谋与爱情”,对于当下年轻人来说,“爱情+阴谋”的设置像极了打开手机就能刷的短剧。短剧看的是一个反转,而《红楼梦》里的爱情结局人所皆知。这种思路不适应当下观众的观影(剧)习惯。

与此同时,虽然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林黛玉,但是林黛玉的形象在原著中有精准描写:“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演员的形象气质要在这个框架之中才会让观众觉得“贴脸”。主要人物形象气质没有立住,改编就塌了一半,自然导致作品口碑低迷。

成功的改编会扬长避短

今年很火的两部剧《我的阿勒泰》和《玫瑰的故事》同样改编自文学原著,也都成功出圈。

如果说《红楼梦》太大、太重不好影视化,那么亦舒作品则因为太短、太小、太没戏剧张力也不好影视化。但改编成功的作品都扬长避短了。比如,抓住“亦舒女郎”这个流量密码,从三方面下手,基本都不会差:人物姿态好看;借爱情写人生;和当代女性心理共振。加上台词简洁有力,掷地有声,特别适合当下的短视频化传播,譬如:“自爱者人恒爱之,如果一味狂恋,燃烧之后剩下一堆炭。”“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可以说,“亦舒女郎”演绎成功,整部剧就成功了一大半。亦舒小说先天具备各种爆点,从《我的前半生》《流金岁月》《承欢记》到《玫瑰的故事》,都对原作进行了“爆改”,但只要把握住“亦舒女郎”的外形和内核,基本就把握住了原著IP的精髓。

《我的阿勒泰》则用舒缓的节奏切中了当代人向往诗和远方的心理。通过质朴疗愈的影像、轻喜剧的叙事风格,呈现了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掀起了“跟着影视去旅游”的潮流。有网友感慨:它的诗意与轻盈,让快节奏的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人生。

对经典名著的改编,不管哪个时代、哪种形式,要成功都需要先把原著吃透揉碎,把握核心人物和精神,在细节上保持匠心,在情绪上让受众共鸣。《黑神话:悟空》也好,《我的阿勒泰》和《玫瑰的故事》也好,这些作品能获得高赞并非偶然。在游戏中升级打怪,在旷野里自由奔跑,在职场上不断成长,虽然都有童话的成分,但对于疲惫忙碌压力大的现代人来说,人生总需要一些或热血燃情或提神醒脑或松弛治愈的东西,而它们的出现就是那么刚刚好。

责任编辑:杨晶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