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社评丨解读“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4-09-03 07:03

【工人日报社评】

原标题:解读“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刘文宁

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我们总能触摸到家国情怀的律动。正是这种家国情怀,支撑着一代又一代人走过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不凡岁月,一步步将新中国建设成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呵护、点燃更多人的家国情怀,我们需要用更多与时俱进的办法,讲好前辈们为这片热土无私奉献的故事,让榜样的力量、让红色文化的力量召唤起更多人为民族复兴献身的激情。

“两弹一星”精神为中华民族挺起了精神脊梁,在人民心中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据8月29日《青海日报》报道,8月28日,青海省在西宁召开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座谈会。

原子城,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银滩草原,是上世纪60年代我国成功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地方,也是诞生“两弹一星”精神的地方。“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细细品味邓小平同志的这席话,我们会明白“两弹一星”于中国、于中国人之重要价值。

那么,“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在今天的时代价值是什么?在年轻人眼里,这种精神与他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引人思考。

不少在原子城工作过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后勤保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几乎同样的一句话:“我这一辈子就干了这么一件事,值了。”朴素的表达背后,让人感到一股强大的信仰的力量。

为了原子城的建设,当年“挥响岁月的长鞭”,6000多牧民搬离祖祖辈辈生活的牧场,他们心中一定少不了那种纯朴的家国情怀。

当年,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回国的科学家,他们“回国不需要理由”的坚定中,他们“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的执着中,有着赤诚的家国情怀的涌动。

3万多员工隐姓埋名,在高原艰苦工作十几年,“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名和利与当时的“核一代”没什么关系,而真正支撑他们的,应该正是家国情怀的力量。

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丝路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我们总能触摸到家国情怀的律动。正是这种家国情怀,支撑着一代又一代人走过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不凡岁月,一步步将新中国建设成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今天,这种家国情怀同样根植在很多普通人的内心——那些熬夜排队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的游客,就是为了亲身体验一下五星红旗与朝阳同时升起在祖国首都的庄严氛围;那些逢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在会场内外为国是建言献策的专业人士及普通百姓,就是想为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尽一份力;那些得知飞船上天、蛟龙潜海的好消息,在社交平台连连点赞的普通网友,就是想分享一下祖国进步的荣光……

几年前,热播电视剧《激情的岁月》唤起了无数人对“两弹一星”研发历程的集体记忆。今天,呵护、点燃更多人的家国情怀,我们需要用更多与时俱进的办法,讲好前辈们为这片热土无私奉献的故事,让榜样的力量、让红色文化的力量召唤起更多人为民族复兴献身的激情。同时,我们也应该让更多年轻人看清我们今天真实的生存环境,并让更多年轻人得到展示才干的平台、公平竞争的通道、价值被承认的机会。

于敏、王大珩、邓稼先、孙家栋、钱学森……在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缅怀厅,一面刻有曾为核事业奋斗过的科学家名牌的墙上,记录着科学家们用青春和热血甚至生命谱写下的不朽乐章。若干年后,相信这些名字依然会深深镌刻在很多国人心中,而更融入千千万万普通国人血脉中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对祖国的那份永远不变的赤诚。

责任编辑:肖天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