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党校专家权威解读三中全会精神之三丨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来源:新华网思客
2024-09-14 18:19

党校专家权威解读三中全会精神

新华网思客“党校专家权威解读三中全会精神”系列

原标题:党校专家权威解读三中全会精神之三丨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是指导我国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决定》中提出的“七个聚焦”改革目标,新华网思客推出“党校专家权威解读三中全会精神”系列,深入探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实质和改革要求。《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本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王学斌对此进行深度解析。

新华网思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有何重要意义?

王学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文化领域改革的目标。这一部署体现了突出目标又兼顾各方、总分结合且一体推进的特点。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勇于开拓、稳步推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大为增强、文化自信显著提升。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目标任务,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部署。三中全会《决定》围绕建设文化强国作出的具体部署可谓恰逢其时。

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愈发重要。 进入新发展阶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更加自觉地用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必须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强化文化赋能,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是重要因素,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优质文化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文化是重要领域,必须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以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抢占文化创新发展的制高点;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错综复杂国际环境中化解新矛盾、迎接新挑战、形成新优势,文化是重要软实力,必须增强战略定力、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动力。这些工作,无疑都需要通过建设文化强国来逐步增强终至实现。

新华网思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什么要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王学斌: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没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领域的其他改革与建设就无从谈起,更会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全局。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大力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继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

新华网思客: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这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王学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质量完成,离不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经过十多年的艰辛探索,目前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已卓有成效,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也需要及时应对解决。《决定》将深化机制改革作为该领域改革重点,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这既有利于解决各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也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部署形成互补;提出“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聚焦目前有关单位机构的堵点、难点与痛点,指明了未来突破的方向。

2022年11月22日,游客参观浙江省嘉兴油车港镇胜丰村菱珑湾农民画展馆。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具体而言,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新华网思客:如何把握《决定》中关于“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具体部署?

王学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衡量文化繁荣的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

《决定》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这契合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根本宗旨,也符合当前文艺人才培养与创作机制改革的需求;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这顺应了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深入发展的大趋势;强调“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说明随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蓬勃发展,亟需在体制机制上加以规范与保障。

这是良渚博物院内展出的良渚遗址发掘出来的文物(2024年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综上,诸多举措贵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这是一个非常综合的目标,未来应贯穿国家、社会与公众三个层面,从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培育良好社会风尚、提升公共文明素养等方面发力。

新华网思客:“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可以从哪些方面重点推进?

王学斌:立足新的历史起点,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使中华文化及其蕴含的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并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了解。《决定》指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重点在于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同时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此外,我们还要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文化交流内容和拓展合作渠道等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责任编辑:刘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