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老手艺找新朋友,助力非遗走向未来
文汇报记者 卫中
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一款名为“悬染之镜”的礼服惊艳亮相——层层叠叠、深深浅浅的粉色花朵设计,源自青年时装设计师胡翩翩与大理巍山彝族扎染传承人李敏试验了几十次后找到的“扎染粉”,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目光。
时尚设计焕新古老非遗的传承形式,而非遗的文化底蕴也在滋养着设计师的灵感源泉。扎染与时装秀的这次“碰撞”,昭示着美好的非遗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奔向未来。据悉,这批将非遗变得生活化、时尚化的时装新品,来源于小红书公益设立的“小红书乡村工坊”。“目的是通过链接多方资源,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同时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小红书公益负责人姜甜告诉记者,该计划将通过一对一结对的方式,将非遗工坊带头人与青年时装设计师紧密联系起来,共同推动非遗新品的落地。“希望能带动非遗‘火起来’、乡村‘旺起来’。”
新锐设计师助力非遗工坊焕发新活力
在非遗保护与创新的道路上,关键不仅在于保存古老的技艺,更在于如何让这些技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活力,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部分。从“大家都用到,才是真帮到”理念出发,通过设立“非遗结对中介所”项目成功连接了新锐设计师与非遗工坊的带头人。设计师们以设计赋能的方式,助力小众非遗探索新的应用场景、新的用途和新的价值,帮助非遗技艺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很多非遗技艺传承人有着让传统拥抱时代的现实需求,而我们为他们带来现代设计理念,帮助他们把非遗更新为符合当代人对品质生活要求的产品。”潮牌设计师阿鲁通过网络平台与非遗传承人结缘,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创造出一系列既美观又实用的产品,让非遗在年轻人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为非遗传承人带来了与市场和需求接轨的机会。
之前,阿鲁花了两年时间多次深入偏远地区,发掘各民族的非遗技艺。她发现,由于不少传统非遗手工艺品的市场需求不高,销售收入难以支撑手艺人的生活,许多手艺人面临生存困境,某些技艺传承甚至出现了断层现象。
“很多非遗传承手艺是比较当地化的、民族化的,这也导致了产品市场具有一定局限性。我希望在保留非遗元素的同时,通过设计赋能让产品亲近更多用户。”在阿鲁看来,通过网络平台推出的“非遗上新”计划,非遗传承人得到了与市场和需求接轨的机会,而设计师们则通过与非遗的深入接触,汲取了更多的灵感和创意。“我认为这种跨界合作推动了非遗产业的创新发展,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在非遗工坊结对帮扶的助力下,传统非遗蜕变为富含传统文化精髓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时尚新品。此前,在小红书公益和小红书设计团队REDesign、3位云南非遗传承人、1位潮流设计师、100多位云南嬢嬢们的共同努力下,历时2个月推出了首款结对创作成果“样样好”公益礼盒,包括“样样好”甲马握手包、“慢慢解”扎染方巾、“夜夜明”手工纸风琴灯。这些产品将传统手艺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为非遗找到了新的应用场景,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光彩。
助推小众传统非遗产业创新发展
居住在云南大理喜洲的白族手工造纸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尹旺松今年已经54岁了,连日来的劳作让他脸上有些疲倦,但精神却很饱满:“辛苦一点没什么,有了把手工造纸推广给更多人的机会,就一定要把握住。”在小红书平台的帮助下,尹旺松接到了一个大订单,这让他这些天来忙得不可开交,但同时又有发自内心的喜悦。回忆起早些年间孩子上大学交不上学费、妻子让他转行赚钱的窘境,尹旺松对当前的状态无比振奋。
2014年8月26日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鹤庆白族民间手工造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手工造纸是尹旺松的骄傲,但在他与小红书公益共同创作的“夜夜明”古法手工纸风琴灯项目上,却遭遇新的挑战:手工造出的纸张厚度不均,导致后续工艺难以匹配。好在有结对帮扶的设计师阿鲁的大力支持,她凭借丰富的供应链管理经验,与下道工艺厂家紧密沟通,成功设计并开发了数种不同厚度的标杆,以便针对不同厚度的纸张调整生产设备,确保了“夜夜明”古法手工纸风琴灯项目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尹旺松也积极求变,进行了19种手工纸试验,提升手工造纸的产品标准。在产品销路越来越广的局面下,尹旺松也对自己的非遗传承手艺越来越有底气:“沉住气、钻研配方,做经得起百年时间考验的艺术用纸。”
尹旺松的情况并非个例。在“非遗上新”计划的推动下,已经有多个非遗工坊成功实现了从“加工厂”到“创造营”的转变。传统技艺的加工者,成为了创意的发源地。此外,通过“设计—生产—种草—展销”的全链条帮扶,“非遗上新”计划帮助小众非遗工坊打通了线上线下市场渠道,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
非遗是记忆的延续,也是鲜亮的生活方式
“慢慢来,样样好。”这句温馨的话语传达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也是非遗传承古老生活生产方式的映射。非遗传承,所代表的不止于技艺的延续,更深层面,它是一种田园牧歌生活方式的薪火相传。在如今这个快节奏时代,它唤醒人们适当放缓生活节奏,用细腻的心思去品味生活的点滴美好,去深深领略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同时,非遗传承也格外看重社区的力量,倡导人们通过积极投身于社区活动、与左邻右舍深入交流等途径,携手共进,共同呵护和发展传统文化。
彝族刺绣,这一精妙的手艺也是大理珍贵的非遗传承之一。“在那些过去的日子里,村里的嬢嬢们常聚在一起刺绣,那不仅是她们辛勤劳作的场所,更是她们社交互动的中心。”小红书的公益负责人说,彝族刺绣这项非遗所蕴含的悠然自得、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正是平台所倡导的。在这个日新月异、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反而更加渴望能够回归传统,寻找心灵的净土独享纯粹与宁静,融合了分享、交流与学习的社交平台,已逐步搭建起沟通传统与现代、非遗与日常的坚实桥梁。
白族姑娘张翰敏是一位充满活力的80后女青年,工作数年后,她与丈夫毅然辞职,选择回乡创业,带领着村里的嬢嬢们共同打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社区型企业”。她们将古朴的扎染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从而创造出既彰显民族风情又符合现代审美趣味的“慢慢解”扎染方巾:“嬢嬢们熟悉家乡的植物,她们通过古法扎染把乡村的自然环境与传统技艺融合在一起,再把自然的知识传递出去。”
“太解压了。”年轻的女游客在非遗传承人张仁华创办的“匠志集·甲马版画艺术馆”中体验甲马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时,忍不住发出欢呼。对许多平时绞尽脑力的上班族来说,看似简单的拓印甲马的过程反而会让人放松。事实上,张仁华自己也非常享受刻甲马的过程:“一刀一刀,需要非常的专注,一颗心从烦躁慢慢静下来。”古老的想象力流淌在如今的日常生活里,依然有着令人心动的生命力——张仁华与小红书公益联手设计的“样样好”甲马握手包,被他称为“非遗显眼包”:“包与包的牵手,象征着人们情感的连结。”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