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施工中队技术员,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到上海市劳动模范,再到上海建工机施集团第五工程公司的当家人,工作30余年,周铮完成了一名产业工人的蜕变。他的名字不仅与许多市重点工程和荣誉相关,更与创新探索紧密相连。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始终不变的,唯有他活跃在创新第一线实践者的本色。
受访对象供图
体制机制是创新工作的制度保障
“机施集团向来有‘科技兴企’的传统,这与我们两代全国劳模、前两任总工程师吴欣之和陈晓明坚持的理念密不可分。这个传统绝不能丢!”如今,兴企接力棒传到了周铮这代手中,他更有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责任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周铮认为:“体制机制是创新工作的制度保障。”
彼时,建筑行业形势正以绝无仅有的速度向前飞速发展,为了紧跟时代脚步,加强机施五公司技术储备,周铮思索良久,决定以五公司单个部门为突破点,大刀阔斧地干一场。周铮第一次创新性地在部门内组建起了“基坑工程技术研究室”,专攻某一技术领域,同时,又对设备物资部车间开展了体制机制创新,组建起了“一部一室”,即“地下建机租赁部”和“设备研发工作室”。
当年打下的“地基”,运作起来的这些体制机制模式,最终都变成了“财富”,成为日后周铮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最强“班底”。2022年度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获评后,周铮感慨,恰恰是这些“研究室”“工作室”体制机制的存在,使得机施五公司的发展,始终保持在了技术创新的前列,劳模创新工作室也有了更好的发展土壤,赢在了起跑线上。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要让企业永远保持青春,光有体制机制创新还远远不够,周铮一直坚持:“科技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长年累月,周铮埋头于参建市内外重大工程的技术课题立项、研发、应用,以及攻坚工作中。“我要把更多科技创新理念运用到重大工程建设中,努力发挥出我们专业公司的专业优势!”周铮告诉记者。
在周铮的带领下,机施五公司在项目科技创新上实现了多个“最”。最深——首次尝试特深地下连续墙施工,便把深度锁定在了123.18米,当时全国软土最深地下连续墙就此诞生。最先——实现综合管廊地下预制拼装,在桃浦科技智创城综合管廊项目上,周铮带领团队成功运用预制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的施工新工艺,实现地下装配式技术的首次运用。最高——高架施工预制拼装率创新高,在南北高架中兴路新建匝道工程中,上部结构的预制拼装率达到了98%……
在创新设备的应用上,周铮更是主张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他的建议下,机施五公司先后引进多台行业领先设备,购置了最先进的免共振锤——全球首台功率最大的70RF免共振振动锤在北横通道工程建设中的运用,成功实现了高效、环保、低噪音的绿色理念;引进了宝峨MC-96铣槽机、TRD-80E工法机,在浦东机场T3项目投入使用,并采用设备改造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劳动报记者 李佳敏)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