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乐健康|长期喝粥的人更长寿吗?健康喝粥,关键做到这5点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2024-09-20 09:15

原标题:乐健康|长期喝粥的人更长寿吗?健康喝粥,关键做到这5点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姬薇

很多人在生病时都会选择喝粥,热乎乎的粥水确实能让身体感到舒服。有人说喝粥养胃,有胃病的人应该经常喝粥,也有人说,喝粥与死亡率存在一定关系,长期喝粥的人更长寿,这是真的吗?

长期喝粥的人更长寿吗?

一项哈佛大学进行的研究,研究人员对10万人进行长达14年的随访后发现,每天喝一碗约28克全谷物熬成的杂粮粥,可降低5%的死亡率和9%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

在这项研究结束10年后,研究人员又对受试者进行了回访,其中有2.6万名受试者已经离世。这些已经离世的受试者几乎避开了心血管疾病。

值得提醒的是,该研究内提到的粥并非我们认知中的白粥,而是杂粮粥。生活中,相较于杂粮粥,其实白粥并没有那么健康。

生病后喝粥可养好身体?

白粥十分好消化,但生病后想靠它养好身体,营养却远远不够。白粥营养结构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碳水化合物和水,蛋白质的含量仅为1.11%,脂肪和膳食纤维等含量更是微乎其微。

长期喝粥有助养胃?

粥其实并不能达到养胃的效果。

粥,作为流食进入胃后基本不怎么需要对其进行研磨,很容易就被消化,因此胃是不需要怎么工作的,但长期来看,喝粥反而不好,用进废退,胃不工作消化功能会越来越差,反而对身体健康不利。我们的胃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是不需要通过天天喝粥来养的。

不能否认,有些胃病(如胃黏膜损伤、胃溃疡等)患者可以通过喝粥达到养胃的效果。

但有些胃病患者是不适合的,比如胃食管反流的患者,粥是流体,喝了之后会加重胃食管反流。所以未对胃病类型做明确诊断,就想通过喝粥来养胃是非常不可取的。

“粥与其他食物相比较软烂,对胃的刺激性较小,因此胃病病情较重者和胃炎急性期患者喝粥有益处,但长期喝粥就另当别论了。”有专家指出粥中的水分较多,会稀释胃液,而且粥常常所占容积大,易导致胃部膨胀,二者都会使胃的消化功能退化或弱化,而且胃如果长期适应了这种软烂食物,就可能不易接受或适应其他类型的食物了。

此外,如果经常喝粥没有咀嚼动作,会抑制唾液淀粉酶的分泌,不仅使得食物在口腔内消化率降低,增加胃的负担,而且也影响食物在胃、肠的消化吸收。

如何健康地喝粥?

不论在家吃还是在外吃,想要健康喝粥,做到以下5点很关键:

适量喝粥

粥水分多,体积大,喝粥就容易占据胃容积,如果喝下一大碗粥,其他食物可能就吃不了多少,容易造成营养摄入不平衡。所以,早餐吃粥,尽量不要太多,一小碗,给肠胃留点其他食物的余地。

尽量不放盐、糖和碱

盐和糖都不利于健康,而碱会破坏粥里的B族维生素。所以,煮粥的时候尽量不要放糖、盐和碱。

煮营养价值高的粥,不要只煮白粥

建议大家在熬粥的时候,不妨多多尝试花样百出的食材搭配,不要总是受传统思想局限地煮白粥了,这样才能将粥吃得更美味,更健康。

吃粥注意合理搭配,营养均衡

粥只是一种主食。吃粥千万别只会搭配咸菜、馒头、油饼、油条,不仅营养单一(几乎只是提供能量),还容易造成钠的摄入过高。吃粥一定要注意搭配,搭配一些蔬菜,比如凉拌菠菜、白灼芥蓝等;再来一点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比如牛奶、豆腐丝、素什锦、酱牛肉、白灼虾之类,再来一些水果,这样就健康很多。

喝粥时要注意“枣核穿孔”

老人和小孩在喝粥的时候,还有额外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粥里的豆子、枣核之类比较坚硬的东西。特别是枣核,它一般都是又细又长的,质地坚硬,两端非常尖锐,如果不小心吞下,非常容易扎伤胃肠道,引起穿孔、化脓、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综合科普中国、中国日报网、宣武医院等)

聚焦 国家体育总局:聚焦青少年体质普遍存在的问题 开展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工作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8日在京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周进强介绍,自2021年起,体育总局联合多部门实施“奔跑吧·少年”主题健身活动,面向青少年开展体育竞赛、体育文化教育、健康体测、技能展示等,参与的青少年超过1.2亿人次。聚焦“小胖墩”“小眼镜”“脊柱侧弯”等青少年体质普遍存在的问题,广泛开展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工作。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526期

责任编辑:杨晶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