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好新质生产力企业要有“雄新壮质”》

2024-09-26 15:17

报送单位:中国兵器报社

作者:吴鹏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总是以思想的变革、理论的创新为先导。自去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引举国上下化之于思、成之于悟、见之于行。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面对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大考,国有企业到底该如何发力?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望表知里、闻声知意,攫其精髓、得其要义,国有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尤须聚焦“新”“质”二字下功夫,既要有“雄心壮志”的责任担当,也要有“雄新壮质”的实干作为;既要雄健“新”的高度,也要壮美“质”的成色。

必须紧抓科技创新“牛鼻子”,在发力新技术上雄“新”,在追求高科技上壮“质”。创新,本质在“新”,核心在“创”;创则恒通,尊新必兴。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特别是足以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企业要下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产业链、产品链、价值链、供应链,盯样板、补短板、扬长板、固底板,拓展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斩获颠覆性引领性重大成果,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提升产业链韧性。持续推动开放型科技创新体系落地见效,高标准推进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运行,强化原创性基础性科技攻关,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向重大场景转化效能,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汇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

必须深耕产业发展“主阵地”,在发力新产业上雄“新”,在追求高质量上壮“质”。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容是产业升级,关键要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筑牢产业发展的“一体三面”,实现“三业”的和谐共生。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快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积极融入和服务主导产业生态圈,打造专精特新新优势,壮大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对于未来产业,要立足现有基础、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谋定未来产业领域的前瞻规划和技术路线,并基于未来技术突破和场景应用,孵化未来产品业务,为后续大规模发展与快速产业化做好储备。对于传统产业,要坚持数字赋能、绿色发展,千方百计解难题、破困局、强基础,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拉长做深产业链条,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必须打好企业改革“组合拳”,在发力新模式上雄“新”,在追求高效能上壮“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意味着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力三要素的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因此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抓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攻坚,激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池春水”。在扛起使命担当上,加快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生产关系,着力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切实在增强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上取得明显成效、在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上取得明显成效、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上取得明显成效。在健全体制机制上,要建设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企业治理机制、催生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的监管考核机制等等,重点要解决经济发展和科技产出同步增长的难题。在统筹资源要素上,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补上新型劳动力短板,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必须用好因地制宜“方法论”,在擘画新蓝图上雄“新”,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壮“质”。一方面,要根据企业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筑牢这个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另一方面,在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时,不能抛开主业另搞一套,不能无限拓展边界,不要一窝蜂、不要赶时髦,谨防脱离实际、任性蛮干等不良倾向,而是要量体裁衣、循序渐进,从而形成各自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分工特色,不断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澎湃动力。企业要始终坚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两端发力,着眼全局抓谋划、着眼长远抓当前,加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瞻性思考、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在科技自强、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方面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以高水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激活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向新而行,大道如虹;天下之事,行之贵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我们必须全面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坚决破除传统观念、习惯做法、路径依赖的藩篱桎梏,立“雄新壮质”、创优异佳绩,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亮丽答卷。

(作者系中国兵器报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