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丨自立自强,挺起中国工人脊梁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工会力量(下)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4-10-01 07:04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原标题:自立自强,挺起中国工人脊梁(主题)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工会力量(下)(副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郑莉 朱欣

2024年9月28日,新华社向全国发布了一条重要新闻: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一重产业工人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

习近平指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新时代新征程,希望你们坚守技能报国初心,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苦练内功、提高本领,继续为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央企业要深化改革创新,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做强做优做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总书记的回信,在广大产业工人和各级工会中引发热烈反响。这一天,距离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国庆日只有3天。

75年来,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进,用劳动的双手助推“中国速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亿元,飙升至2023年的126万亿元,从积贫积弱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75年来,中国工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组织带领广大职工群众为实现发展目标建功立业——在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的建设一线挥汗如雨,在劳动和技能竞赛中奋勇争先,在车间班组、创新工作室里攻坚克难……亿万职工群众在工会组织的团结带领下,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与祖国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挺起中国工人的脊梁。

紧紧依靠,当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主力军

1953年,一位名叫倪志福的年轻人被调到国营618厂当钳工。进厂不久,他和工友们便遇到一个棘手的任务:修理抗美援朝自行火炮。这一过程中,他发明出“三尖七刃麻花钻”,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个发明引起了轰动,成为当时机械工业中的一项重大革新。

后来,这项发明被命名为“倪志福钻头”。多年后,已经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倪志福将名字改为“群钻”。他说:“大家都叫它‘倪志福钻头’,但应该叫它‘群钻’,因为它是群众智慧的结晶。”

71年后的国庆前夕,技术工人许振超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他被正式授予“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这位迎着改革开放春风成长起来的青岛港码头桥吊司机,用了50年的时间刻苦钻研、持续创新,练就一身绝活,带出一批高技能人才。2019年,振超团队以每小时514.7箱的效率,第九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这个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胸前佩戴国家荣誉奖章的许振超坚定地说:“产业工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我们是脊梁,我们的腰杆不能塌,我们的脊梁不能弯。”

他们是千千万万产业工人中的一员,心中坚守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志向。

跨越75年的时光,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指引下,一代代产业工人和广大劳动群众挺起腰杆,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不懈奋斗,推动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从鞍钢“三大工程”、“两弹一星”、三峡工程,到青藏铁路、载人航天、港珠澳大桥……75年间,一批批产业工人坚定立足国家建设主战场,依靠辛勤劳动和创新智慧,助推一项项“超级工程”拔地而起。

经济建设、科技创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抢险救灾……75年间,亿万职工群众打硬仗、挑重担,持续劳动、创造、奉献,发挥主人翁精神和主力军作用,在中华大地上书写劳动篇章。

选择自己的道路、做自己的事情。“靠得住”的工人阶级用劳动托举起自立自强的中国。

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实现这一目标,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此时此刻,落实根本方针的行动更加坚定有力——“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投身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回望75年光辉历程,在党的领导下,工人阶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站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积极投身革命、建设、改革洪流,成为亲历者、见证者,更是光荣的参与者、建设者。

奋力奔跑,牢牢把握我国工人运动时代主题

2023年10月11日,在中国工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经过1900余名中国工会十八大代表的投票选举,278人当选全总十八届执行委员会委员,标志着中国工会新一届领导机构诞生。其中就有他们:郭明义、巨晓林、高凤林、王曙群、白国周、刘伯鸣、张新停、张黎明、郑志明、贾向东、徐立平、潘从明……他们都是各自专业技术领域的“顶尖”技能人才,也是为实现中国梦创造出非凡业绩的劳模工匠。

面对媒体的采访,郑志明讲述了自己与工友创新创造的故事——

广西汽车集团首席技能专家郑志明自豪地说:以前的老五菱汽车,要依靠拆解别人的零部件研究来掌握技术。如今,五菱Air EV的机械零部件实现了100%国产化,核心部分芯片的国产化率达86%,整车有14项自主创新技术,“它的‘心脏’电驱桥生产线也是我们自主研制的”。

潍柴动力首席技师王树军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制造”的异军突起:20世纪80年代,中国公路上跑的重型卡车大多为国外进口,不但售价昂贵,先进的发动机制造技术还被外国垄断。如今,装配中国“心”的自主品牌重卡已经在国内市场处于绝对领先优势。“破解‘卡脖子’难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既需要科学家、工程师,也需要高技能人才。”

郑志明和王树军都曾登上全国总工会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发布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榜单。与此同时,在工会推动建立的创新工作室里,他们带着青年技术工人从事技改研发、创新攻关,在持续破解行业技术难题的过程中,逐渐把个人梦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

党的二十大郑重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主题和方向。围绕这一工运时代主题,全总和各级工会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创造潜能,凝聚亿万职工的磅礴力量。

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等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火热进行,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拔节生长,跨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动和“劳模工匠助企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据统计,参与竞赛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和职工数量年均分别达到58万余家、5806万人次;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达到8万多家。

从车间班组,到一方工位,“技术革新、技术创新、技术攻关、技术创造”、“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等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蓬勃开展。来自全总十八届二次执委会议的数据显示,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750余万个,开展技术革新项目40余万项,取得发明创造20余万项。

步入企业社区,走近职工身边,各级工会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引领方式方法,以“中国梦·劳动美”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波接着一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广泛凝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的思想共识。从理论宣讲到政策解读,从听劳模工匠进校园“讲故事”,到参与“工”字职工文化品牌活动,从为职工提供人文关怀,到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工会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有深度、更有力度、更有温度,团结动员职工群众自觉投身改革。

乘风破浪的中国号巨轮上,“咱们工人有力量”歌声嘹亮。

技能报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2024年9月11日上午,位于陕西宝鸡的陕铁院高新校区体育馆里,搭起了一个个操作间,数十把焊枪发出的焊花把操作间照得通红。史帅帅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沉重的面罩,弯着腰,屏住呼吸,举起焊枪,对着成90°角的铝合金管件尖角处,顺时针一口气焊完正面,又逆时针焊完另一面。推起面罩,他看到焊缝呈现出熟悉的一片平滑、均匀的鱼鳞纹,自信的笑容浮上眼角。

经过激烈比拼,这位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总装车间焊工,凭借高超的焊接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摘得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接工种冠军。为他颁奖的,是大赛总裁判长、被誉为“中国焊接第一人”的高凤林。

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是覆盖范围最广、职工参与最多的国家级一类职业技能大赛,自2003年起,全总联合有关部门共同举办了7届赛事,带动各地技能竞赛的蓬勃开展,为广大职工学技术、练本领、长才干搭建了广阔舞台。据统计,2018年以来,有超过1亿人次职工参加了工会组织的技能比赛,300多万名职工通过比赛晋升技能等级。

就在546名选手在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场上“华山论剑”之时,220名来自不同领域的大国工匠培育对象走进清华大学,参加全总举办的为期一年的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培训营分为4期、3个阶段,邀请清华大学教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专家学者作为理论导师,大国工匠作为技能导师,同时安排人工智能等实践学习。

作为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举措,全总2024年实施了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设立大国工匠培育和激励保障专项资金,计划每年培育200名左右大国工匠,示范指导各地、各行业每年培育1000名左右省部级工匠、5000名左右地市级工匠。此次举办的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一期就是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的标志性项目。

实现中国梦,必须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2017年,一项与亿万产业工人息息相关的重大改革启动。这年的2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

随后的几年里,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委陆续出台相关制度文件50多个,全总出台相关制度文件20多个,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被纳入各相关单位“十四五”发展规划中。与此同时,各相关单位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学徒制培训、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各级工会推动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对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保障,维护好产业工人的劳动经济权、职业发展权、安全健康权……

时至今日,这项改革正广泛地惠及产业工人,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据统计,全国技能劳动者已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作出再部署,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明确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为加快建设产业工人队伍描绘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75年间,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长于沃土之上的产业工人也改变了面貌。他们当中有的成为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有的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还有许多年轻的研究生、博士生成为技术工人,选择在制造车间、生产一线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对于千千万万产业工人来说,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就是托付这份情感的最佳方式。

阔步新征程,亿万职工群众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为国家拼搏奋斗、勇攀高峰,用实际行动承担起这份沉甸甸的时代使命!

责任编辑:肖天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