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留得下的城市,望得见的乡愁
进城还是返乡,是许多人面临的人生选择。
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
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其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0年前的60.8%提升至2023年的71.04%;其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我省十大乡村特色产业链总产值已突破2.3万亿元,脱贫人口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水平;其三,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无论是生活在宜居宜业的城市,还是在田园风光的乡村,都能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
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纵观不同国家城镇化进程,一些国家的农民进城后失去原有保障,又无法享有城市的公共服务,无法在城市立足,最终导致城市贫民窟的出现。当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下半场”,如何安顿好农业转移人口,使其尽快融入城市,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是走向共同富裕的一道必答题。
缘此,按照省委工作要求,聚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今年8月,省政府召开专题座谈会,广泛听取各行各业进城务工人员的心声;9月19日,省政协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举行,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与省直有关部门共同“破题”,为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提供有力支撑。
让城市“留得下”。近年来,随着户口迁移政策全面放开放宽、居住证制度全面落实落地,户口已不再是城与乡之间最大的门槛。但农业转移人口所拥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优先级还不够,仍有一些隐形藩篱尚未破除。只有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含金量,对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居民一视同仁,才能真正让农民融入城市。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稳岗扩岗以及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供给、促进教育优质均等发展、提高医疗保障服务水平、补齐养老服务短板等方方面面,需要切实发挥政府统筹协调、政策引导、组织保障作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凝聚强大工作合力。
让乡愁“望得见”。“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开篇中指出。对于中国人来说,老家意味着最稳定的港湾。正是这份乡土情结,让许多农业转移人口不愿放弃农村户口,他们既不想失去寄托家族情感的祖宅,也担心失去农村土地及相关权益后“断了退路”。事实上,国家政策明确规定,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解除进城落户农民的后顾之忧,既要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和落实力度,依法维护好农民“三权”,更要以积极的政策支持和充分的历史耐心,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探索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路径,让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让每一个背井离乡的游子望得见乡愁、赴得了远方。(林宇熙)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