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只有测得出才能造得出,只有测得准才能造得精”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2024-10-16 16:11

原标题:“只有测得出才能造得出,只有测得准才能造得精”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蒋菡

“从一天采集一次到15分钟采集一次,甚至重点用户可以1分钟采集一次,搭配高速电力线载波通信模组的智能物联电能表大大提高了用电信息采集的效率。”10月12日,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计量研究所所长郜波向前来国家智能电网量测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采访的记者介绍。

这是市场监管总局组织的计量服务新质生产力调研行的第一站。计量被喻为工农业生产的“眼睛”和“神经”,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技术基础。自2013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开展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已批准筹建66家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其中23家已通过验收正式成立。近年来,各中心为推动产业创新和质量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解决“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问题

正如专家所言,“只有测得出才能造得出,只有测得准才能造得精”。我国在产业基础能力方面出现的许多短板与“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密切相关,因此产业基础薄弱问题的破解需要更先进的计量测试技术、更强的计量能力和更高的测量水平。

据介绍,智能电网中的量测系统是集智能传感、智能仪表、测量及通信、监测与诊断等技术于一体的智能化计量软硬件系统。该系统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可以评估电网设备的健康状况和电网的完整性,实现表计自动抄收、用电信息监测、电能质量分析和有序用电管理等,可以促进能源生产者、电网运营商、消费者的多方互动,支撑大规模电动汽车充换电和新能源接入,辅以灵活的电价政策,激励用户主动地根据电力市场情况参与需求侧响应。

而在国家运载火箭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记者了解到,该中心紧密结合载人航天“四步走”研制流程开展先进计量测试技术研究,解决多项型号“不可检不可测”难题。他们还研制调频激光雷达扫描仪,解决CZ-5大型运载火箭垂直装配、嫦娥工程“鹊桥”中继星网状天线测量难题。

越来越直接地嵌入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议指导目录》的9个产业领域33个产业分类统计,目前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已覆盖其中8个产业领域21个产业分类,占64%。其中排在首位的是装备领域,共28家,占42%,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高速列车等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和产业;其次是新材料领域和能源领域,各9家,占14%,主要集中在石墨烯、磁性材料、碳纤维、先进钢铁、核电、煤电、光伏、智能电网等领域。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都需要以计量测试技术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靠性为前提,计量技术发展应当面向产业需求并与产业创新发展深度融合。现代化产业体系向综合集成化、数智化、绿色化、量子化的技术方向深度发展要求更高水平的产业计量,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的计量测试需要更前瞻、更精准、更匹配的技术能力。

计量如何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记者在国家先进钢铁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找到了部分答案。

这个中心于2022年1月获批筹建,依托单位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钢研纳克”)。“智能化仪器和全自动试验室的应用,大大缩短了炼钢时间,提高了冶炼效率,减少了污染物和碳排放。”钢研纳克董事长杨植岗告诉记者。

据杨植岗介绍,该中心旨在建成“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具有前瞻性”的先进钢铁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体系,实现先进钢铁材料产品全生命周期相关质量参数测得出、测得准、效率高、测试结果可溯源,且计量器具有保障,从而为先进钢铁材料产业研发、生产、加工、应用、循环利用等全链条提供高水平、系统性的计量测试服务。

事实上,计量正越来越直接地嵌入现代产业体系全链条、全周期、全过程,实现实时在线精准测量和最佳控制,为服务国家重大工程提供有力支撑。

港珠澳大桥工程海底沉管顺利对接,自主研发监测系统打破国外垄断,用“海底天眼”成功破解精度控制难题,突显了中国计量品质;首艘国产大型邮轮顺利出坞,从“静态建造”转向“动态调试”,计量为海工装备投入运营保驾护航;动力电池、智能网联汽车、储供能装置等多个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研发计量测试技术和装备,为促进新能源汽车规模化推广应用、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贡献计量力量。

计量的空间还不止于此。记者在国家运载火箭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了解到,该中心不仅有力支撑了以“重型运载火箭、载人航天与月球探测”为代表的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任务实施,还率先布局人工智能计量学,抢占人工智能计量测试战略高地。“随着科技的发展,测量正从物理域向认知域延伸。”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裴雅鹏说。

责任编辑:杨晶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