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平湖圆作非遗传承人陈青华:守正创新 让老手艺绽放新魅力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近日,一场汇集江南水乡特色的非遗展览“嘉禾拾遗 传承之旅”走进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览现场,“平湖圆作”以研学体验与精彩展演的形式向大众展现了地方非遗项目的魅力。非遗传承人陈青华忙碌穿梭其间,提供细致指导,亲手示范,传授技艺。
圆作,俗称箍桶匠,是一门制作盆桶等圆形木器的技艺,圆作作品在以前以实用性为主,着重打造洗脸盆等日常生活用品。圆作对手艺的要求极高,一般都是以男性师傅为主。
原本只是一名缝纫工的陈青华,偶然结缘圆作木工手艺后,便深深爱上了它。那时的她,白天在服装厂辛勤工作,晚上则学习圆作木工手艺。当陈青华对这门手艺的热爱愈发深厚时,她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圆作木工手艺的学习中,决心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凭借对这项手艺的热爱和新时代女性的闯劲、韧性,陈青华在这个领域闯出一番天地,并在2023年获得了浙江省乡村工匠名师称号、浙江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职务任职资格,她的作品获得国家级铜奖1项、省级金奖2项。
陈青华手工制作茶则。 受访者供图
老手艺融入新审美
打造出一件精美的圆作作品,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圆作制作需要有极强的耐心。”陈青华说,“选料、画线、锯料、劈料、做缝、削竹针、钻孔、搭板、合缝、拼底板、刨夹里、刨底部、落(做)底、装桶底、上油漆,这仅仅是传统圆作手艺的15道基本工序。如果制作一只圆作木桶,工序还得增加到20多道。其中,最关键的是用竹针把木板连接起来,在圆桶外做竹箍,以确保滴水不漏,这两步特别考验技术与功底。”
陈青华深知,要让圆作这门古老的手艺焕发新生,就必须让它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被更多人喜爱。因此,她在创作时特别注重作品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力求每一件作品都能成为独特的艺术品,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这个作品叫《良渚遗韵》,选用小叶紫檀木料,设计灵感来自中国几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在省工艺美术行业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陈青华自豪地介绍。
只见上面银丝镶嵌的如意祥云纹图案细腻入微、婉转流畅,如同天边轻盈飘荡的云朵,蕴含着吉祥与美好的寓意。每一道纹路,都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仿佛下一秒就要载着祝福,飘向远方。
此外,陈青华不断创新,将生活美学融入作品,打造更具大众审美的圆作作品。小猫造型的梳子、莲花挂饰、手串……这些小物件既保留了圆作技艺的古朴韵味,又融入了新时代的审美元素,展现了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扩大非遗带富效应
“小朋友,这是我们嘉兴的革命红船挂件,我们打模好了以后,还要用磨砂纸打磨五遍到六遍,直到它变得光滑亮丽。我们在做每一件作品的时候都要用心。”自2017年起,陈青华担任4个学校的特邀外聘拓展课教师,将非遗文化带进校园。不仅如此,她还开设了很多公益课堂,让非遗文化走进社区、企业、残疾人之家等,至今已开展公益活动600余次,直接受益人数2万多人。
圆作,既是一种文化资源,更是一种发展资源。2018年,陈青华成立了非遗圆作工作室,以非遗产业助力妇女就业帮扶。在她的带领下,周边赋闲在家的、低收入的妇女姐妹和残疾人志愿者们学习并掌握了一些非遗圆作技能。他们利用空闲时间进行手工制作,再通过各种公益市集和网上销售来增加经济收入,从而实现抱团共富。从去年9月到现在,共计开展帮扶活动19场,458人次参与。
圆作的带富效应还在扩大。不久前,在市镇两级妇联与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陈青华在徐家埭村俞家浜设立了非遗工作室,借助景区独特优势,让更多人了解、体验、传承这项宝贵的非物质遗产。
“能让圆作这门古老的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璀璨的光彩,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持续的发展动力,是我的荣幸,也是我追求的人生目标。”陈青华笃定地说。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