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退休职工陈步烽:风雨“905” 一部工业史
宁夏日报记者 陈郁 文/图
上世纪60年代,贺兰山脚下一座荒凉贫瘠的小城热闹了起来。1964年,三线建设初期,国家将冶金部有色金属研究院的部分科室搬迁到石嘴山大武口,成立了905厂和有色金属研究所,一个为军工配套的冶炼、加工稀有金属钽铌铍的工厂就此诞生。
也是那个时候,出生于1949年9月28日的上海青年陈步烽响应号召,来到位于云南的昆明工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前身)学习。“后来想一想,当时的这个决定,冥冥之中像有一条看不见的命运之线,将我的人生和位于大西北的一个工厂紧紧牵引到一起。”
陈步烽一家四口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当时的大武口,满眼戈壁荒漠,第一批18位从北京来的科研人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艰难起步。1965年10月,905厂试车投产;12月,首批产品面世;1966年1月,我国第一条年产4吨铌生产线建成;4月,我国第一条铍生产线建成投产;5月,从国外引进的年产6吨钽粉火法生产线,结束了我国不能工业化生产钽粉的历史。
1972年,905厂转入地方,隶属宁夏管理。第一代开拓者、创业者肩负着建设中国钽铌铍工业新材料基地的使命,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开始了他们栉风沐雨、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而1976年毕业的陈步烽,跨越千里,成为其中一份子。
“刚开始搞铍冶炼,进车间时都戴着防尘口罩,我们都叫‘猪嘴巴’。都是光屁股进去的,两道门,先脱了生活衣服,洗完澡后再进车间现场操作。”陈步烽回忆说,铍金属有剧毒,制作过程中被破碎,通过高压喷射后变成粉尘,然后才能进行热等压制形成材料。粉尘无孔不入,防范得不严密,很容易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危害。
在这里,陈步烽结识了随父母从北京来宁支援三线建设的姑娘郭淑君,两颗异乡打拼的心越走越近,相知相恋。1979年,两人完成了婚姻大事,从此扎根,宁夏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实施军工企业军转民战略,905厂的军工任务急剧下降。这期间,300多名技术人员流失,大批干部申请调动,企业一度面临倒闭的危险。和许多人一样,陈步烽没有走,选择坚守。他从技术员转到调度员,后来又在行政岗位工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步烽(中)在隆德县乡村扶贫。(受访者供图)
“我们这一代人都比较‘轴’,企业越是困难,我们的凝聚力就越强,越要干出点成绩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当时职工的工资非常低,但大家没有怨言,想尽办法找出路,抱成一团谋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团结拼搏 创新发展”的企业精神。
从技术岗调整到行政岗,陈步烽反而更忙了:“大冬天,披着棉袄加班到深夜一两点,这都是常有的事。哪有什么周末?周末基本上都‘焊’在办公室,别人都叫我‘工作狂’。”对于这个称号,陈步烽并不认可,因为大家都一样,一心一意干事业、谋发展。
全心全意的付出,总会带来回报。
2000年1月,在905厂基础上组建的宁夏东方钽业公司挂牌上市;2008年1月,宁夏国资委与中国有色矿业集团重组东方钽业,更名为中色宁夏东方集团公司。
在中色东方集团国家重点实验室里,技术人员正在讨论技改细节。
历经风雨的905厂破茧重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如今的有色东方,钽丝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钽粉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三,产品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品种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开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0多个系列300多个品种的产品,申请专利800多项,授权400多项,成为世界一流的钽铌铍稀有金属材料科研生产龙头企业。
“正是经历了艰苦而辉煌的岁月,使我们铸就了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企业精神。”原905厂厂长吴瑞荣一句话,揭示了905厂几番沉浮屹立不倒的秘诀。50多年来,从航天器件的生产到电子对撞机的研制,从神舟飞天到蛟龙号下潜,从探月工程到正负电子对撞机改造,一批批重大科学工程和二代战略武器等国防军事事业,无不彰显着905人扎根西北、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
中色东方集团展览厅里陈列的稀有金属制品。
新华社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家企业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鲜活的自主创业开拓史。
2009年,陈步烽光荣退休。他在乐享退休生活的同时,时时刻刻关注着东方有色的发展动态,对企业取得的成就与有荣焉。他说:“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我为自己在这么一家企业奋斗、生活、成长,感到无比自豪!”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