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期待微专业发挥大作用

来源:南方日报
2024-11-05 16:40

原标题:期待微专业发挥大作用

漫步于周末的大学校园,不时看到仍有教师在授课。这正是风靡学术圈的“微专业”。

微专业是指在本科专业目录以外,围绕某个特定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从高校的教育实践看,微专业开设的课程数一般是5—8门,时间通常安排在工作日的晚上或者周末,总计学分一般为15—20分。与辅修专业不同,它通常不授予学位,但学生修完后可以获得相应证书。继2020年山东大学探索建设面向全校招生的第一批17个微专业以来,目前多所高校已结合自身特点开设微专业。

微专业“香”在哪?首先,它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微专业的开设属于高校的“自选动作”,不需要经过上级教育部门审批,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更加多样、内容形式相对弹性、自由探索空间更加广阔,能有效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其次,它具有较强的前沿性。这主要表现在,微专业或更加紧密关联战略性新兴产业,或围绕特定的新兴交叉领域谋篇布局。近年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碳中和等热门领域开设微专业,已成为不少高校的一种趋势。此外,微专业还呈现鲜明的地域特色、办学特色。比如,内蒙古民族大学开设了蓖麻产业微专业,北京林业大学开设了自然教育微专业。

微专业也成为不少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块“试验田”。以开设微专业的“鼻祖”——山东大学为例,在“医学数据学”微专业探索基础上,山大于2021年增设了生物医药数据科学本科专业;在“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微专业基础上,山大又于2022年增设了“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本科专业。从中不难发现,高校可通过开设微专业打磨骨干课程、锻炼教师团队、评估教学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以更好地为开设新专业做准备。更重要的是,部分微专业采用高校和企业联合授课的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是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衔接的有益探索,值得肯定。

不过,在面对微专业热潮时,我们同样得“冷”思考。需要指出的一个误区是,微专业虽然呈现学科交叉、专业融合的显著特点,但决不是各门课程的“拼盘”,不能将其理解为课程之间的简单相加。特别是,近几年各地发文要求开展微专业建设试点工作,部分高校未经调研就快速上马,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如何培养时代所需的创新型复合人才?鉴于此,有必要再次强调,任何一个微专业,都必须基于一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传统,基于一定的学科思想和方法,才能发挥大作用。

可喜的是,从天津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高校毕业生“微专业”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到辽宁支持跨学院、跨学科建设高水平、示范性“微专业”,再到有专家建议各高校在线上共享微专业教育资源,一系列多元化的举措助推微专业高质量发展。随着各项政策与举措的优化完善,微专业定能真正走向“小而美”“优而精”。(静子)

责任编辑:陈婉扬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