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赤子丹心从来热

——记全国政协委员陈卓禧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4-11-08 10:01

原标题:赤子丹心从来热(主题)

——记全国政协委员陈卓禧(副题)

人民政协报记者 李京

陈卓禧

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专业进修学校校长。

解开旗绳,扣好旗扣,动作快而熟练。当雄壮的国歌响起,国旗徐徐上升至升旗手肩部时,他熟练地向右前方踏出一步,用力一甩,国旗随即在旗杆上扬起展开。然后升旗手迅速回正身体,面向国旗立正敬礼。

全场师生肃立,注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这是新学年上,香港专业进修学校及港专学院(以下简称港专)例行的升旗仪式。

“新学年升旗仪式旨在弘扬爱国爱港精神,提升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陈卓禧说,作为香港第一批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爱国主义在港专践行了70多年。

陈卓禧(左)出席国庆日升旗仪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不忘初心 而且始终

过去曾有段日子,陈卓禧总是困惑于自己的身份。“我的祖籍地在广东南海。父亲到香港后在工厂里工作,后来成长为爱国工会的干部。他所在的工会经常组织爱国活动,为基层劳动者维护权益,耳濡目染,我自然很小就有了爱国意识。”

但成长在生活在英殖民时期香港的工人之家,幼时在街头玩耍时被外国小孩欺负是陈卓禧记忆中的常事。“即使警察看到,也是一边倒偏袒对方、打击我们。那时的公务人员、大企业高管,首先会选外国人,华人机会很少,劳动和收入的不对等,让我们一直在贫寒中生活;殖民统治又让我亲历了外国人的欺辱和压迫,甚至于连坚持爱国立场都会遭受压迫。”说起这段经历,陈卓禧的声音依旧十分平稳,没有任何激动之处。

那时,看到五星红旗的机会并不多。还是小学生的陈卓禧,用一根小木条做旗杆,动手做了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家中升起来。

陈卓禧说,成长在回归祖国之前,尝过最多的就是孤独的滋味——“因为爱国,曾是一件那么孤独的事情。”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7月1日晚,米字旗缓缓降下,庄严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香港数百万人同时跟着电视合唱《明天会更好》和《东方之珠》。

“我的国歌奏起,我的五星红旗升起,摆脱了屈辱的日子。”那时,坐在电视机前的陈卓禧脸上有笑,眼里还有泪。

1997年9月,陈卓禧在离开媒体到港专4年后接任港专校长。他说:“我想做‘打牌人’,不想做‘旁观人’,我希望用自己的实际工作,给香港的教育和爱国事业做点事情。这是旁观者跟局中人的分别。”

把国家的需要和个人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对陈卓禧而言,是发自内心的行为,更是他思考人生价值的原点。

“教书”是为了什么?育人是要“育”什么?决定踏入教育行业时,陈卓禧曾在内心如此发问。彼时,他没有得出确定的答案。

在港专与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学生长期相处后,陈卓禧真正懂得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没有选择性。

“学生求学读书先要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现代教育不能忘记教育最终为人的精神生活服务。知识和能力是获取精神力量的基础,不是全部。”在陈卓禧看来,学校有责任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守法负责。而关于培养香港学生的家国情怀,陈卓禧想了很多。

陈卓禧的思考,从港专的历史而始。“1947年,港专前身工人夜校在爱国爱港进步团体的组织下成立。20世纪50年代,港英政府要求学校必须撤掉五星红旗,否则就停资金、收校舍。面对这一要求,当时的师生上下一心:五星红旗绝不能撤!”

没有校舍,老师们就背着教具跑遍全香港,借地上课;没有资金,师生们就捐出工资存款,向社会上的爱国和支持基层人士筹款,最后硬是自筹资金盖了一所新校舍。陈卓禧说,这段历史足以说明,香港虽历经百年殖民统治,但爱国爱港基因早已深刻在港人心中。

“护国旗、护国歌是我们港专的传统。自从新中国成立那天起,五星红旗就在我们学校上空飘扬。”陈卓禧说。

2017年年底,在香港专业进修学校及港专学院毕业典礼上,有学生在毕业礼奏国歌时拒绝肃立,典礼结束后,陈卓禧和这些学生之间的对话网络上引发热议。“港专作为一个爱国爱港的学校,我们必定高举爱国旗帜,这是没有任何妥协余地的。你们如果连这件事都不知道,那就是你们选错了学校。”

那时,站立在这些学生中,陈卓禧承认自己“又感受到了那种与朋辈不同的孤独感”。但这一次,全国人民以及香港爱国团体和市民迅速给出了支持,陈卓禧被网民亲切地称为“爱国校长”“护国歌校长”,让他“很长时间都生活在感动中”。

“第二年,我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在全国两会期间,很多委员都对我说支持我、支持港专。这些都让我感到幸福、温暖,驱散了那种孤独感。”陈卓禧捂着胸口,望天,向记者示意。

陈卓禧认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国民身份的形成不在朝夕之间,但此事“没得怠慢”。“因为重要的事首先就要放在最高的位置,并且不能仅靠一个人或一群人,要团结和影响身边的正向力量。”

有目共睹的是,香港近年扫除了很多不利于培养港人国民身份认同的因素,不过陈卓禧觉得“进步空间永远都有”。他现在还会回看那段2017年的对话来“鞭策”自己:“自始至终高举爱国的旗帜,没有任何妥协余地。”

教育何为 港专何为

论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陈卓禧看来,只有自己真正修为做人,言行才会给学生以感染。“课要上到学生心中,一定是全身心投入,以一棵树来摇动、撼动另外一棵树。”

陈卓禧一直秉持着做老师教学生“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做校长爱憎分明——2019年,反中乱港势力借反修例之名,发动暴力骚乱。陈卓禧直言,乱港势力诱导青少年以暴力来表达诉求,为达目的不惜毁掉年轻人的前程。

不愤不启,不平则鸣。在感到痛心的同时,陈卓禧还给出中肯的建议、做出实际的行动:“探讨教育话题应该谈‘大教育’”“着力扭转青年人所受蒙蔽,‘急不得,但也等不得’”“年轻人对国家的感情和爱国的立场,不是喊口号就能建立起来的,需要做得更深入细致”……

陈卓禧不会把“爱国教育”时时放在嘴边。“国民身份的构建是一个内化的、不断强化的自我修养、自我认同过程。教育应该扮演助推这种深化过程的重要角色,同时也需要社会一起动员力量。”

“我们定期举行升旗仪式,并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爱国爱港的情怀。”陈卓禧介绍,港专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讲座培训、主题活动等方式,积极推进宪法、基本法、香港国安法的教育工作,还向香港其他学校推广相关经验。

除了在校教育,陈卓禧同样致力于推动香港青少年与祖国内地的交流,为香港青年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创造更多机会。2019年,由他推动的“大湾区创业培训计划”起步,30个名额吸引了近800名青年和学生报名。

如今,香港由治及兴,时代在变化,教育也面临着新的课题和挑战。这些年,有不少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在造访陈卓禧时,也会带来自己的困惑。

每个难题、每条意见,陈卓禧都会记录下来,作为提案的素材和依据。他认为,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有责任把大家的声音、需求和期盼传递好,为国家各项决策提供切实、专业、及时的建议。

“焦虑”,是陈卓禧听到比较多的词。在学业竞争压力下,孩子焦虑、家长焦虑,老师也焦虑。而在陈卓禧眼里,泛滥的教育焦虑,其实来自于认知偏差。

“由于传统观念,职业教育地位不高,是家长和学生的次选,形成职业教育一些学生和毕业生缺乏自信和志气,有些院校招生困难。”陈卓禧说,另一方面,不少弱势家庭的青少年出路不足,缺乏向上流动的能力和阶梯,纵使有些行业和工种渴求人才,薪水不低,但家长和学生仍然不愿进入。

第四次工业革命“鼓声渐隆”,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陈卓禧时常深思——职业教育何为?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陈卓禧建议,通过相关政策机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深度融合。

“目前,香港部分公立大学已在大湾区建立了分校、研究机构和医院等实体,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增加引进香港的应用型高校,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校,与内地高校在大湾区合作办学。”以己为例,陈卓禧希望,合作办学有别于过去的形式,各个方面力求有新思维、新举措。

现今多元化和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塑造未来的关键力量。陈卓禧深谙此道:“教育本身是多元的学科,现在是跨学科的年代,新东西要进来,也要讲求创新。”

“比如招生对象,内地与香港并重,以吸引香港年轻人为主,软硬件设置要有所配合,在习惯和文化上兼容并蓄;在学科和课程设置上,兼顾大湾区内地九市和香港需要,以引进先进的内容和体制为先,注重前瞻性,学科建设要适度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在办学力量上,要注意开放与引领并重。”陈卓禧说,现在年轻人的才能、兴趣多元化,大湾区和内地其他城市发展各有所长,可以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机遇和上升空间。

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对此,陈卓禧有着自己的理解:“提高质量就要在‘高质量升学’和‘高质量就业’这两方面有所体现。”

眼下,陈卓禧思考着如何在机制创新上强强联合,让“职”“技”深度融合,实现“1+1>2”的效果,助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让爱国的歌声更响亮

自2018年履职以来,全国政协委员这个身份为陈卓禧带来许多有别于教育教学的新体验。在香港“修例风波”中,与受煽惑的学生直接对话;推动大湾区创业培训计划,帮助港青了解国家;走上委员通道,接受中外记者提问……陈卓禧坦言,履职这几年“是异常充实的几年,也是飞速成长的几年”。

其中,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会上,听到国歌响起的那一刻,成为陈卓禧记忆中的深藏。

“每一次唱起国歌,就想起过去很多代人的梦想、期望正在逐步实现。”陈卓禧说,作为香港人,国歌还联结着当年回归祖国时刻的宝贵记忆,意味着做回堂堂正正中国人的喜悦与自豪。

履职的每一年,青少年教育都是陈卓禧关注的重中之重。在他看来,香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在教材上、制度上落实,更要在生活中加强,几年的履职经历让他深切体悟到国家对香港青少年的重视和关心。

但一个问题始终盘桓于脑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让爱国的歌声在香港年轻人间唱得更响亮?

陈卓禧对许多老朋友说过,香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最近这几年,我在政协履职中学得多、看得多,站位也高了,信心更加增强。我们有时候像是驻守在坑道里的部队,或许面对的不是最大的战场,也不能面对面接到最高指令、了解最全面局势,但是所有人守好自己的阵地,一定就会夺取最后的胜利。”

2022年,陈卓禧写了一篇文章,记录他拜访的一间咖啡小店,文章的主人公是陈卓禧亲自推动的计划——大湾区创业培训计划的学员,她的生活忙碌而充实。陈卓禧给这篇文章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咖啡往上流》,正寓意着“青年往上走”。

陈卓禧明白,当更多的香港青少年在祖国快速发展的洪流中抓住机遇、创造业绩,他们就会对爱国主义理解更深、共鸣更强。

责任编辑:尹文卓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