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打工新鲜事儿 | 花24万“买”国企工作?这些求职陷阱你掉过吗?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2024-11-08 11:40

原标题:花24万“买”国企工作?这些求职陷阱你掉过吗?

16099990033781000_1280x720

日前,公安部督办一起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特大系列诈骗案,涉案金额达到8000多万元,被骗的学生超过400名。犯罪团伙到底用了什么样的招数,让这些学生和家长纷纷落入骗局呢?

花钱即能安排进国企?

今年6月,兰州市西固区新安路派出所接到了一起报案,报警人小刘告诉民警,2022年,在一次饭局上,自己的父母认识了一名“热心人”,声称自己认识“内部人士”,可以花钱找关系把小刘安排进一家兰州的国有企业。

被害人 小刘:他当时说给我办一个带编制或者是直签的那种工作,福利待遇也比较好。如果这个事办不成,说是给我全额退款。

体检 培训 岗前考试 假戏真做只为逼真

在这名“热心人”的一再保证和国企工作的诱惑下,小刘的父母东拼西凑了24万元,分3次打给对方。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小刘真的陆续接到了体检、培训和岗前考试的通知。

被害人 小刘:考了好几次试,人家老师拿的卷子也是那种有档案袋、密封条的,考完之后还组织了岗前的面试培训,又有面试。

无入职时间 盼来一份有瑕疵的“合同”

在参加了一系列看起来非常正规的入职准备工作之后,一份盖着企业公章的劳动合同送到了小刘面前。上面写明了岗位、福利待遇等信息,但唯独没有具体入职时间。

深信不疑 辞去旧工作等待新单位入职

虽然知道这份劳动合同有瑕疵,但在此时,小刘和父母已经对这名所谓的“热心人”深信不疑,并按照要求辞去了原来在医院的临时工作,回家等待正式入职的消息。这一等,就等到了2023年的8月,焦虑的小刘终于忍不住给这名“热心人”打去了电话,催促他给自己办理入职手续。

被害人 小刘:他每次回答都是有情况了,反正各种理由推我,最后我受不了了,我说你钱退给我,你啥时候能办了,我再花钱进。他就说这钱不能退,他都已经给领导交了,反正是各种理由。

入职遥遥无期,送出去的钱也像打了水漂,再三催促没有任何作用,小刘在今年6月向警方报案。

“中间人”信誓旦旦 称交20万帮忙转正

对于另一名被害人小陈来说,要想看穿骗局就更难了。因为在所谓“中间人”的帮助之下,小陈交了20万元,很快就经过了岗前培训,并以实习的方式进入了兰州的一家央企。这名中间人还答应他,实习期结束之后,他可以转正成为企业管理岗员工。

被害人 小陈:他当时说的是,先以外派工的身份进去实习,实习满之后再去跟单位签劳动合同。

然而,在长达一年的实习时间里,通过和其他同事交流,他感觉这中间似乎有些不对劲。

被害人 小陈:车间本身就是有这个权力,可以从社会上去招一些外派工,直接进来顶一些工作岗位。我进去才知道,我相当于直接跨过了人力资源部,跟车间直接签了第三方劳务派遣。

当小陈找到“中间人”,质问为何自己还没转正时,那名所谓的“中间人”也是以各种理由拖住他,一直到警察找到小陈后,他才恍然大悟。

承诺提供“好工作” 实施就业诈骗

在连续接到多起报案后,警方开展侦查取证工作。经过详细调查,一个虚构、冒充央企国企和党政事业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实施就业诈骗的团伙浮出水面。

经过对被害者的资金去向进行分析,警方发现,这些资金在交给中间人后,大部分流进了嫌疑人秦某和于某等人的账户。

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刑警三大队大队长 李学成:于某名下的银行卡有十几张,他的流水将近有2000多万元,但是据我们后期的侦查,于某没有正式工作,属于无业人员,他流水金额异常,所以我们觉得于某有很大的可疑。

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刑警三大队民警 刘凯:他根本就没有工作,而且根本就不像他给别人说的那样,有多么大的关系能给这些被害人解决工作,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事情。

发展下线 “拉人头” 各层级从中牟利

在确认嫌疑人踪迹之后,警方立刻对秦某和于某进行了抓捕。经过审讯,两人对以介绍国企、央企和党政事业单位为由,诈骗应往届高校毕业生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资金交易记录显示,从2021年到2024年,就有400多人上当受骗。

专案组同时还发现,这是一个由主要嫌疑人加一级中间人和二级中间人构成、层级分工明确的诈骗团伙,他们通过类似“拉人头”的方式,利用被害人找一份好工作的心理实施诈骗,各层级都从中牟利。

20名核心骨干成员全部落网

鉴于案件重大,涉及人员、资金众多,专案组将案情逐级上报。2024年8月,这起案件被公安部列为督办案件,并要求依法严厉打击。经过数个月的努力,这一团伙的20名核心骨干成员全部落网,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当中。

全流程造假 求职诈骗为何能屡屡得手?

案件虽然已经侦破,但对于这些被害人来说,损失的可不只是钱财。因为相信能“花钱买到好工作”,有的人辞掉了原有的工作,有的人拒绝了其他单位提供的职位。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套路,能让被害人深信不疑,相信这些骗子能帮他们找到心仪的工作呢?全流程造假的求职骗局为何能屡屡得手呢?

据警方介绍,在这些案件中,一些求职者和家长存在侥幸心理,他们相信“只要认识熟人,花点钱就能办大事”,给犯罪团伙提供了可乘之机。

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兴安路派出所民警 李维强:其实他们花了钱之后,剩下的流程都是一味地去听从,从来没有去核实过,他们会认为这是一个违规的事情,甚至连对自己的亲属都不愿意提。

假合同假协议 串通培训老师提供岗前培训

在案件中,一些犯罪嫌疑人其实是被害人的亲戚朋友,正因为有这层关系,被害人对“花钱找工作”深信不疑,甚至在骗局戳穿后也不愿意报警。此外,诈骗团伙还制作了大量的假劳动合同、假就业协议,再盖上假公章,还与当地一些培训学校的兼职老师串通,为被害人提供岗前培训并组织考试。

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刑警三大队民警 刘凯:他们就是以盈利为目的,只要你给我钱,我就给你出租场地,帮你找培训老师,帮你印卷子。

犯罪嫌疑人 吴某:章是假的,所有演员也是假的,签合同、培训,这都是演员。

已追回被骗资金1000万元

诈骗团伙的一系列操作,不仅让被害人深信不疑,一些人甚至还成了为其他亲戚介绍工作的“中间人”,成为骗子的“帮凶”,被害人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在警方的不懈努力下,已追回被骗资金1000多万元,追缴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副局长 杨明河:求职者千万不可抱着“走捷径”“靠关系”等心态轻信骗术,应通过正规的招聘服务平台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或者是用人企业的官网进行求职。

最高检发布4类求职陷阱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消息,2022年1月至2024年8月,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各类求职诈骗犯罪4708人。

该类犯罪中,不法分子利用有的求职人员渴望“高薪”“稳定”就业的心理,通过虚构招聘“精心做局”、编织“付费内推”谎言等,设置4类“求职陷阱”——

虚构招聘“精心做局”

骗取相关费用

办案发现,一些求职诈骗犯罪已逐渐流程化、套路化:有的不法分子依托劳务中介机构、互联网平台发布虚假招聘广告,夸大薪酬待遇,吸引被害人报名,骗取定金等钱款;有的还伪造应聘地点、组织虚假招聘考试、办理虚假入职手续等,营造被害人成功入职假象,进而骗取介绍费、培训费、服装费等。整个流程“完整”“规范”,与真实招聘并无明显区别,被害人难以识别真假。

如李某某、姜某等5人诈骗、虚假诉讼案。李某某成立一公司,以提供“高端就业、有偿服务”为名发布虚假招聘广告,约定先收取10%的定金,面试通过后再收取90%的尾款。姜某等人组织被害人参加“官方”笔试、面试,再向被害人谎称通过面试,骗取被害人补交尾款。该公司自成立至案发,共骗取40余人870余万元。

还有的不法分子运用大数据精准定位有特定就业需求的群众,针对性发布虚假广告,营造正规经营假象,将被害人引入骗局。如王某某等18人“套路运”诈骗案。被告人先后在北京、无锡、常州、宁波等多地成立22家空壳物流公司,在网络招聘平台发布招聘货车司机的虚假广告,吸引群众到上述物流公司应聘,再诱骗缴纳高额押金、加盟费或申请贷款购车“入职”。被害人“入职”后往往面临接单难、退车难、退款难等困境,不仅难以获得工作报酬,前期投入也“打水漂”。该案中,共有1000余人被骗2000余万元。

打着“正规机构”旗号

招聘人员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有的犯罪团伙通过注册公司、入驻写字楼、正规招聘平台招揽员工、缴纳医保社保等方式,将自己包装成为合法经营企业,再招聘人员暗中从事诈骗、赌博、传销、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如刘某某、张某某等12人诈骗案。

卢某某、梅某某(均另案处理)等人设立一生物科技公司,通过招聘网站、介绍入职等方式招募刘某某、张某某等高校毕业生担任网络客服,利用话术虚假宣传鹿茸类食品保健功效,共诈骗433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有的不法分子将犯罪活动拆分为若干步骤,将其中一个步骤作为工作内容招募兼职人员参与,个别求职心切的被害人通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沦为犯罪活动的业务员、“工具人”。

如罗某某诈骗案中,罗某某在QQ空间上浏览到不法分子发布的招聘信息并主动联系,对方要求罗某某冒充淘宝客服人员拨打被害人电话,以赠送小礼品为名义获取被害人真实地址等信息,并按每条信息7至8元的价格计算报酬。罗某某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上述信息被用于诈骗犯罪,但受高薪诱惑,仍按要求拨打电话。2023年4月至2023年6月,共获取被害人真实身份、收货地址等信息3000余条。

编织“付费内推”谎言

虚构人脉骗取钱财

有的不法分子利用求职者希望获得好工作的心理,在互联网等平台发布广告,以“国企、央企工作内推”“落户安置”等为噱头,暗示能以非正规渠道解决就业、落户等事宜,以此诈骗群众钱款。如郭某诈骗案。

郭某利用应届毕业生求职心切的心理,编造可“内部推荐”某机场、航运公司等工作并“优先录取”等谎言,骗取88名应届毕业生1300余万元。

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吹嘘或伪造自己“有身份”“有关系”的假象,谎称可以“走后门”帮助找工作等,收取“办事费”“好处费”等诈骗钱财。如朱某诈骗案。

朱某冒充某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虚构自己系某区管委会主任的身份,以安排到政府部门、国企等地工作、换岗、升编等需打点关系、补缴社保等为由,诈骗500余万元。

瞄准灵活就业群体

利用新就业形态精准设局

当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众多。不法分子利用他们工作时间、地点、形式相对灵活的特点,借助短视频、社交软件等平台精准投放兼职刷单、游戏代练、APP推广测试等广告,骗取被害人钱财。

如蔡某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中,被害人待业期间得知可下载某APP兼职刷单获利,遂下载该APP以兼职刷单。该APP以刷单半天关注公众号得佣金后再刷福利垫付单等理由层层设局,要求被害人向指定账户转账;在被害人将刷单报酬和垫付资金提现时,APP又以银行卡号输入有误、账户信誉分不够等为由,继续要求被害人转账,骗取被害人19万余元。

检察机关提醒

求职有陷阱

择业需谨慎

广大群众在求职应聘过程中

要进一步增强防诈防骗意识

不轻信“高薪”等招聘信息

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

不轻易支付相关费用

发现虚假招聘、相关企业从事非法活动等情形的

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保留证据

及时以合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综合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光明日报微信、中国青年报、最高人民检察院)

责任编辑:李方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