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辽宁加强对红山文化遗址、文物的活化利用

文化中国行丨“C位出道”的牛河梁诠释“何以文明”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4-11-24 03:48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旭 通讯员 王囝

阅读提示

近年来,作为史前文明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知名度逐步提升。辽宁对红山文化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不断加强对遗址、文物的活化利用,让红山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加强红山文化内涵研究,加大红山文化展示展览力度,并发挥科技创新在考古领域的应用,同时围绕红山文化与牛河梁遗址推出更多的艺术精品,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2766450_tpzz_1732246649326_b

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展品玉猪龙。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日前,位于辽宁朝阳的牛河梁遗址博物馆经过4个多月的修缮,重新向游客开放。“我们升级了展陈手段,增加了数字化的内容,还有红山文化VR体验区。”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盖丽艳介绍道,博物馆还新增了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种类,展出文物达500余件,很多文物甚至是当天首次面向公众展出的。

5000多年前,牛河梁遗址同一片山岗上,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有规律分布,玉器、陶器、石器、骨器有各自的用途。五六千年前的先民生活、祭祀图景逐渐清晰。红山文化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其中,牛河梁遗址属于红山文化晚期遗址,距今约5000年至5800年,这里发现了国内迄今为止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集坛、庙、冢于一体的大型祭祀遗址。

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

方圆形扁脸,颧骨突起,眉弓不显,鼻梁低而短,圆鼻头,上唇长而薄,这些都有蒙古利亚人种的特征。耳较小且纤细,面部圆润,这些又都是女性特征。在头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头饰,右耳完整,左耳残缺,在左耳耳垂部位有一个穿孔,证实曾佩戴过耳饰。眼睛用玉滑石镶嵌,在嘴内有蚌壳类贴物痕迹,疑为牙齿……这就是在历史科考类书籍中出现过无数次的“女神像”。

“你能看到的女神像刚出土时其实是有彩绘的,但和空气接触后很快就消失了。”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讲解员张晓悦介绍说,其实在女神像发掘的遗址中,还探测到了多个人形陶器。考虑到保护技术有限,已经暂停对该点位的发掘,但是红山文化整体发掘和文化研究仍在进行中。

去年对女神庙附近九号台基的确认,成为国家文物局公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也是对“牛河梁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有力证据。当年指导牛河梁遗址发掘的我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曾指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代表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2012年9月,国家文物局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进行更新,将辽宁省朝阳市的牛河梁遗址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组成红山文化遗址申报项目,由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两地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14年6月,赤峰市政府与朝阳市政府共同签订了《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遗工作备忘录》,明确了联合申遗工作目标、工作机构以及工作保障3个方面的内容。

“活化”利用文物,展现文化魅力

肥首大耳、吻部平齐又蜷曲无足,看上去“萌萌哒”的玉猪龙是辽宁省博物馆的“C位担当”。

玉猪龙是牛河梁遗址最有代表性的玉器。猪有着强大的繁殖能力,同时猪还是肉食的主要来源,所以猪在古人心中的地位非常的重要。走进牛河梁遗址博物馆综合馆,各个时期出土的玉猪龙精美得让人赞叹。

这件玉凤,曲颈回首,羽翅层次分明……前方展柜中是玉人,双臂合拢贴于腹前,小腹微鼓,双腿并拢,应该是巫师祈福时的姿态……这个玉蝈蝈,出土于一座儿童陶棺墓,因其超强的繁殖能力被视为子孙绵延不绝的象征。故宫妃子们住的西六宫的街门就叫螽斯门,寓意皇室子孙昌盛,永延帝祚……随着解说员的详细讲解,从玉玦形龙到云形玉佩、箍形玉、玉镯、玉璧和玉龟,这些红山玉器或抽象或具象,或灵动或朴拙,让“唯玉为葬”的红山人用玉特点得到还原与呈现。

“一定要找到讲解,了解具体背景,否则就会看个寂寞。”赵文敏是在读的一名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她游览了全国多处古文化博物馆或遗址,今年9月,她来到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前做足了功课。“每次做笔记、查资料越写越多、越查越多,探究如繁星般点缀在华夏大地上的史前遗址,也是探寻华夏文化起源的过程——我们的文化从何处来。”

“不仅要让文物‘活’起来,还要让这段历史文化鲜活起来,走向大众,入脑入心。”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营部部长张冠一介绍说,2024年改版后的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中,通过3段精心撰写的文字与3幅生动形象的图片,勾勒出红山文化的辉煌成就。

文旅融合发展,让“火热”更长久

今年8月30日开始,一列冠名“宝藏之城神秘朝阳”、载着朝阳市历史文化名片的高铁列车从沈阳北站发车,途经辽宁朝阳站,终点为北京朝阳站。车厢内,冯立鹏带着儿子利用“暑假的尾巴”来了一趟“寻龙之旅”。今年以来,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考古游热闹起来,成为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普及考古和历史文化知识的游学之地。

牛河梁遗址中出土的女神像会不会是女娲?牛河梁墓葬中第五地点中心大墓的一具头枕玉璧、手握玉龟的老人的遗骸,这位老人到底是谁?牛河梁遗址是单独祭祀之所,可如此巨大的祭祀场所,附近为何尚未发现大型居住类遗址?名为“红山寻龙”的博主今年10月16日带着他的诸多疑问参观了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是他第二次来到牛河梁,在牛河梁遗址发掘第二地点保护展馆,他看到了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坛、方丘和圆丘。“红山文化值得探究的元素很多,意识流、神地感、文明观,每一面都值得深入研究。”

今年是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目前,考古工作者正按照计划,对红山文化早期的马鞍桥山遗址、晚期的牛河梁遗址加快发掘工作进度,以寻求研究新突破。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郭明认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考古工作的持续深入,红山文化的神秘面纱正逐渐被揭开。对红山文化的探究,不仅是对过去的探索,更是对未来的启迪。它将帮助人们更好地厘清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为探索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责任编辑:朱晶晶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