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韩韫超
从工厂车间到高校课堂,我们乐见知名高校为优秀技能人才成长进阶提供机会、创造条件,更期待相关举措能够常态化、可持续,助力更多产业工人素质提升、作用发挥,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几种机器人分别应用在什么场景中?”“生产线可以实现全自动化操作吗?”“这类芯片会应用在什么领域?”——据11月24日《工人日报》报道,近日,参加首届全国“红旗杯”班组长大赛的决赛选手和全国优秀班组长代表齐聚清华大学,参加班组长大赛决赛选手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集中学习、切磋交流。不久前,作为全总实施的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的标志性项目,由220名工匠人才组成的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在清华大学开营,学员们分批次进入清华大学开展阶段性脱产培训。
无论是在班组长专题研修班上,还是在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里,这些优秀的产业工人代表通过沉浸式体验校园氛围,通过听课、听讲座、集体参观、创新课题攻关、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与资深教授、院士、大国工匠等进行了零距离接触,不仅拓展了智能制造、新质生产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而且开阔了视野、掌握了更多工具和方法,也有望进一步提升创新创造、数字化应用、沟通管理和团队建设等方面的能力,可谓收获满满。“是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里程碑”“每一堂课都像开了一扇窗”“让家人平时尽量别给我打电话”……诸如此类的感言与反馈,体现出学员们对如此难得的培训机会格外珍视,也折射出产业工人走进名校课堂接受针对性培训的显著成效。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不久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将“产业工人素质明显提升,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不断涌现,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作为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并提出加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健全产业工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如今,一些优秀的产业工人代表从工厂车间走进清华课堂,正是对相关要求的具体落实和生动实践。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原中国工运学院)创办劳模本科班,在优秀工人中选拔干部,培养跨世纪后备人才,到如今各级各类工匠学院的开办,越来越多技能人才赴高校、企业开展培训和研学活动,再到探索跨地区、跨行业、跨系统的常态化技能学习交流机制,充分利用相关教育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工人形成“干中学、学中干”的良性循环,已成为全面提升产业工人综合素质、助力产业工人成长成材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方面,一些优秀的产业工人渴望进一步开拓视野,了解掌握最前沿的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为他们提供一些研学和培训不仅是对其个人价值的肯定、个人素质的提升,而且有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走上技术型岗位;另一方面,产业工人在学习切磋交流过程中所碰撞出的经验体会、思维火花,极有可能进一步助力生产实践,甚至为重大课题联合攻关、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带来可能。
对相关院校而言,产业工人的到来和相关培训交流活动也很有意义,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更加入脑入心,促进高等教育更全面、深入地服务产业发展。
从工厂车间到高校课堂,我们乐见知名高校为优秀技能人才成长进阶提供机会、创造条件,更期待相关举措能够常态化、可持续,助力更多产业工人素质提升、作用发挥,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优势资源,用心用情用力呵护产业工人成长成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才会更加浓厚,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的梦想才能更快更好地照进现实。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