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别让劣质羽绒“寒”了消费者的心
广告里总说“一件羽绒服温暖一个冬天”,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温暖”却可能被打折扣。日前,央视对江苏南通、江西九江等地部分羽绒制品直播间、生产车间进行走访,发现存在以次充好、以丝代绒等问题,有些甚至成为“公开的秘密”。原料生产端以次充好、加工出厂时伪造检测报告、线上线下销售端知假售假……无良商家被利益驱使,使得大量伪劣羽绒服、羽绒流向市场。
何为以丝代绒?羽绒产品用到的丝和绒其实都产自鹅鸭身上的羽毛,区别在于绒是一朵一朵的,形状稳定,保暖效果好;丝则是加工时从羽毛上脱落的短丝,属于边角料,保暖效果较差。充多了飞丝的羽绒服不暖和,制假售假的商家让人心寒,此外由于飞丝的加工要求不高,许多情况下商家甚至会将其打碎后与其他材料混合,极有可能导致粉尘超标,轻则漏毛变形,重则危及人体健康。
以丝代绒并非新鲜事。我国羽绒制品行业发展较快,此前关于羽绒填充物的界定标准不够清晰,许多商家为了压低价格,获取竞争优势,会使用短丝甚至是羽梗进行填充。若是拆开部分早年生产的羽绒服,仍可能看到类似的现象。填充物监管不严格客观上影响了市场价格的划分,但也阻碍了行业的转型升级,更使得消费者感到“冷暖不均”,影响消费体验。
2022年4月,新版《羽绒服装》国家标准落地,这一版标准中最关键的改动在于将“含绒量”改为“绒子含量”,要求不低于50%才能称之为羽绒服。这也就意味着此前部分商家将绒子上脱落的单根绒丝和绒丝废料计入含绒量的操作将不再成立。今年冬天是新国标施行后的第二个羽绒服销售季,市面上多数羽绒服产品生产时间都在新规颁布后,理应遵循要求使用高品质填充材料。部分商家仍然试图钻空子、欺骗消费者,成为问题发酵的导火索。如今,南通和九江当地市监部门已发布情况通报,对以丝代绒等问题立案查处,并欢迎消费者举报监督。
以丝代绒问题的背后,羽绒服面临的价格困境仍然值得关注。去年冬天,“不是羽绒服买不起、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的话题一度走红,羽绒服普遍涨价让不少消费者无法接受,从而寻找低价位的“平替”。涨价既有鹅鸭养殖周期的影响,也不乏新规制定之后部分低价款式被淘汰,使得整体价位抬升。有媒体报道指出,优质羽绒的成本一路走高使得厂家面临竞争压力;也有网友担心“打假越打越贵,成为变相涨价的理由”。
商家诚信的关键在于公开透明、质价匹配,如今,许多消费者更加看重性价比,“不买贵的,只买对的”,这样的消费理念其实为各种价位的产品都留下了生存空间。从羽绒制品来看,贵要有贵的道理,必须真材实料,不能以次充好;良心价更要有良心,要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不能伪造质检报告、玩字眼游戏。防范劣质羽绒“寒”人心,还需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发力,让造假售假者吃到苦头,为诚信经营者保驾护航。(默达)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