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让此心光明——用中华文化打开心结

来源:中工网
2024-11-27 13:27

作者:黄春雁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视心的感受、心的感觉、心的感应、心灵的感知、心的情绪起伏的民族。正因为中华文化对心的感受最全面,所以中华传统文化要求我们践行“王者之道不外乎人文关怀。”《诗经》中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就说明了我们对心情好坏的关心和呵护。白居易的“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再到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不同时代的医学和人文都在强调:学问之道无他,求得放心而已。

中西文化关于心的认知是不一样的。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西医认为人的心只是人体中一个负责把血液泵向全身的脏器。这种认知,把人心的境界和人心的功能、人心的感应看得太局限了。我们生活中常说的“心结”指的是:心中不易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指内心的感情纠葛,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情志致病。如何远离抱怨、情绪致病这些问题?需要构建良善有序的社会环境。社会守望相助的大环境和家庭呵护的港湾都非常重要。中华文化认为:学者,觉也。学习的目的是心的觉醒和心的觉悟。觉醒的人应该践行“先觉觉后觉,后觉觉不觉”的仁爱之心,让更多的人觉醒,远离自私、嫉妒、怨恨、虚伪、狡诈、谎言、冷漠、看不起人、以强欺弱、狭隘的认知等等。长时间纠缠于这些负能量之中,就会导致心有郁结,情志不畅。心结如果打不开,气血就不舒畅,心结长时间不顺畅就会产生气血淤结,就会形成结节,有些结节可能是肿瘤的前奏。如何打开心结?涵养生命的灵性,这是《让此心光明——用中华文化打开心结》一书创作的初心与使命,目的在于拯救人心,用中西医结合的文化与智慧造福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人:让此心光明。

《让此心光明——用中华文化打开心结》。

心理疾病是当前全世界面对的最大健康问题。“抑郁症”这三个字是西方的舶来品,我国中医学将“抑郁症”归结为情志不畅导致的疾病。如何化解心理疾病,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书和《黄帝内经》、中医经典早已给出了方法和答案。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医者,“意”也。医和意是通假字,由此可见,意识、意念、正心、正念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起心动念、正心正念本身就是一种正能量。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尊重人心、人性、人情、人格、人伦。强调每一个生命都有灵性,每一个生命之上都有使命和责任。如何涵养生命的灵性?做到让此心光明?此心光明,人就会拥有智慧,智慧如果没有受到启迪,人就会变得平庸和愚钝,活得就会空虚和无聊。

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让此心光明——用中华文化打开心结》一书从三个角度解读了如何才能做到让此心光明:上篇论述了心有何病,圣人便有何药方医治;中篇论述了人性含灵,如何涵养自己的灵性;下篇论述了良知的觉醒,方能远离焦虑的伤害。是一本可以治愈心灵的优秀作品,值得我们用心感悟,启发我们的灵性。

书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医、西医的角度解读了涵养此心光明的重要性。圣人孔子、孟子是心学的开山之祖,孔子发现我们的心中有一个“仁”,要求我们要仁者爱人。孟子发现我们心中有一个“善”,要求我们践行人之初,性本善。宋朝的理学发现我们心中存在一个“天理”,做人要讲“天理良心”,王阳明心学强调“致良知”。大道之行,一以贯之,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犹如一个智慧的宝库,需要我们学习和绵延。“两个结合”的提出,如时雨化之。绵延和传承五千多年的智慧,让每一个人的信心和灵性得到发挥,造福社会,方能做到“可大可久”的善治良法。

责任编辑:王妍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