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施耐德电气上海普陀工厂打通采购、生产、交付各环节,将技术部署到上下游

走进“灯塔工厂”⑥丨“端到端灯塔工厂”:如何塑造高含金量的价值链?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4-11-28 05:10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裴龙翔

在过去的4年时间里,工厂将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了20%,并部署多项先进技术,包括机器学习支持的数字快速原型制作、智能规划与排程及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运维等,从而缩短了67%的订单生产交付时间,并使人均生产效率提升了82%。这是记者近日在施耐德电气上海普陀工厂(以下简称普陀工厂)采访了解到的。

普陀工厂落户普陀区已有28年,即使前期经历过搬家,但入驻绥德路的工厂也已超过20年,厂区内郁郁葱葱的大树便是岁月的证明。近年来,普陀工厂积极拥抱数字化技术,将前沿科技深度融入日常运营,实现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双重飞跃,为传统制造业转型树立了典范。

今年10月,该工厂荣膺代表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的“灯塔工厂”,并且还是其中含金量极高的“端到端灯塔工厂”。“‘端到端灯塔工厂’打通了端到端价值链,包括供应链上下游网络,以及从产品开发、零部件/原材料采购、生产规划、交付运输到运营维护的端到端。”上海施耐德工业控制有限公司总经理史益平说。

端到端释放更大潜能

相较抽象的定义,生产线上的切实变化让员工们对端到端供应链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普陀工厂计划工程师小何表示,以往,每天上班后都需要花上两小时进行生产任务的安排,供应链升级之后,他的工作提速了20多倍。

他这样描述现在的排程:“多目标自动订单排程系统在每天清晨五点半开始抓取订单数据,然后根据订单的紧急程度灵活调整生产安排的优先级,同时快速发布新的生产计划并帮助人员执行。系统平均在5分钟之内就能完成从检查资源到自动排程的整个过程,使得产线在早上六点便可以按照最新的生产计划进行安排。”

作为施耐德电气的供应商,同时也是施耐德电气“零碳计划”的杰出伙伴,天津津荣天宇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津荣天宇)在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全方位升级也让人耳目一新。目前,在津荣天宇,绿色智慧能源系统、无人值守变电站、智慧照明等系统设备正发挥着作用。

正是在施耐德电气的技术赋能和支持下,津荣天宇经过数字化和绿色低碳转型,如今运营效率大幅提升,每亿元销售额的碳排放量降幅达到了35.1%,仅铺设自有光伏这一项,预计每年便能实现减排达1100吨。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全球供应链中国区负责人张开鹏表示:“当前,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明确。这都要求我们必须与供应商伙伴紧密携手,共同打造强韧、敏捷、智慧、绿色的端到端供应链,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和变化。”

柔性生产线支撑产品种类扩大4倍

普陀工厂专精于生产接触器、热过载继电器和电动机断路器等关键电气设备。在赋能上下游产业链的同时,该工厂近年来也积极采用第三代全自动模块化柔性产线,促使产品种类扩大了4倍。

据悉,该柔性生产线采用全电控设计,其全自动、模块化、柔性化的特性,可以大幅缩短新产品上市所需的时间。

进入普陀工厂内,便可以看到一条针对接触器的全自动柔性装配线正在高速生产,原件随着磁悬浮轨道有序前进,机械手忙而不乱地逐一组装。面对分秒不停的流水线,工作人员介绍道:“我们的生产线都是模块化的,如果有扩大生产的需求,只需要增加模块即可,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

不仅在生产线上,普陀工厂车间里的其他区域同样展现出高效的一面。在智能物料配送区域,悬挂在车间顶部的18台监控设备,借助5G网络的高速传输与低时延特性,对数十台AGV(自动导向车)进行实时监控,无须人工干预,就能实现更精准的导航和定位;在质检区域, AI视觉自动识别存在质量缺陷的产品并加以剔除。

在痛点最为突出的新品研发方面,效率的提升来源于引入了基于机器学习的产品寿命实验平台。“该平台通过分析以往类似产品的历史数据,并实时采集实验过程中的关键参数,自动分析测试数据,从多维度精准定位影响产品寿命的关键因素,快速揭示产品失效原因,有效减少了重复测试的次数。”史益平表示,以往需要完整地将产品寿命测试至终止,现在只需要做到大概50%,即可预测产品是否达标。

这些创新举措共同构成了普陀工厂柔性生产的强大支撑体系,使其在面对市场变化时能够从容应对,实现了生产效率与产品多样性的双丰收,彰显了柔性生产线的巨大优势。

新兴技术助力维修运维

随着普陀工厂自动化率的不断提升,各类新兴技术的广泛运用,诸如机器人的普及、AGV小车的增加、AI及AR应用的融入,以及一系列复杂自动化设备的引入,都对工厂维修的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史益平提到,如今的设备运维,早已不是靠螺丝刀和扳手就能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将AR眼镜和最新的AIGC技术进行了结合。”普陀工厂运维负责人介绍,通过这项技术,技术人员只需佩戴AR眼镜,即可轻松利用语音输入方式描述设备的故障代码或故障现象。随后,AIGC系统会依托知识库中丰富的设备手册、作业指导书、历史维修记录以及过往成功案例,进行智能学习与分析,迅速提供设备故障诊断以及全面的解决方案。

通过AR与AI的结合,运维人员也拥有了 “超级大脑”。“这套设备可以指导我们的维修技术人员快速识别并解决问题,提高维修效率,弥补不同维修人员之间的技能差距,降低设备故障的平均修复时间。”史益平补充说,“这个方式也大幅降低了新维修人员的培训时间。之前,培养一名资深的维修技术人员,差不多要花一年半的时间。现在只用6~9个月,维修技术人员就可以进行大部分设备的维修。”

责任编辑:肖天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