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从超声波洁牙、孩童吹气球等生活琐事获得灵感

“文物医生”唤醒七千多件文物

来源:楚天都市报
2024-12-04 13:22

原标题:从超声波洁牙、孩童吹气球等生活琐事获得灵感(引题)

“文物医生”唤醒七千多件文物(主题)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特约通讯员 白菲斐 通讯员 万安丽 王宇坤

12月1日,湖北襄阳宜城市博物馆沐浴在冬日的艳阳之中。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宜城工作站内,67岁的易泽林手持电焊,火花四溅中,2片破碎的青铜器被拼接在了一起。

“别看它们现在像是一堆破铜烂铁,等修复好了,就会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展现一个时代的风华。”易泽林指着陈列架上修复完毕的一排青铜器,骄傲地对极目新闻记者说:“像不像走进了博物馆?这些年,我已经修复了上千件青铜器,让它们得以重生。”

从道具师改行变身文物修复师

易泽林生于铜匠世家。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民间铜匠,擅长铜制盆、锅、碗等器皿的修补。易泽林从小耳濡目染,对铜器修复和制作技艺也有了一些了解。

1970年,上小学五年级的易泽林通过遴选,成为原宜城市曲剧团演员。学戏一年后,因为变声的缘故,他转学丑角和配角。闲暇之余,他还会跟着做舞台设计的老师学画画、做道具。后来,他被分配到道具组,从事道具设计和制作。

“那时候表演的多是古代的神话剧,需要的道具花样繁多,也没有固定的样式,全靠自己琢磨。”易泽林说。为此,他经常到新华书店借书自学,研究各式道具的形态、尺寸和构造。经过长时间积累,他熟练掌握了绘画、雕塑、油漆、铸造、翻模、焊接等技艺。

12月1日,在湖北襄阳宜城市博物馆,67岁的文物修复师易泽林拼接破碎的青铜器。截至目前,他已累计修复了上千件青铜器,让它们在沉睡中得以重生,展现一个时代的风华。通讯员供图

1988年,国际楚文化历史研讨会在宜城召开,期间要展出宜城楚皇城出土的文物。“那些文物储存在库房里,跟刚发掘出来一样,零零碎碎、破破烂烂的,必须得找人修复好才能展出。”易泽林回忆。当时,他被抽调到大会筹备组,负责文物修复工作。

易泽林10余年制作道具的经验派上了用场。他忙碌了大半年,把能修复的文物都修好了。“大概修复了40多件,包括陶器、玉器、青铜器等,专家们反响很好。”易泽林说。研讨会后,他被调到宜城市博物馆。自此,他和文物修复结缘,一干就是30多年。

8个月修复“中华青铜第一马”

初到博物馆工作,让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易泽林深感惶恐。于是,他一有空就跑到新华书店自学。

“什么是鼎?什么是壶?各有哪些特点……”他把书上的知识摘抄在小纸条上,再带回家中整理。因为要抄的内容太多,当时月工资只有36元的他,咬牙花300多元买了一台相机,把书上的内容拍照存档。

易泽林拿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满各种修复方法及配图。这样的笔记本,他有10余本。

2001年,深感知识不足的易泽林进入湖北省艺术学校文博中专班,进行了为期2年的系统学习。“我是带着问题去学,学习中又参与了很多实践,修复技艺提升很快。”他说。

2005年,一位热心市民上交了一堆青铜碎片。它们铜锈斑斑,还蒙着厚厚的灰尘,但碎片上精致的刻纹让易泽林意识到,这是一件珍贵文物。于是,他加班加点,耗时3个月,让一件精美的刻花细颈铜瓶完美呈现。著名考古专家孙启康鉴定该瓶时赞不绝口:“铜瓶是一级文物,修复铜瓶的工作人员也是一级的。”

不久前,襄阳市博物馆新馆开馆,“中华青铜第一马”再次亮相,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这件身高、体长均为163厘米的青铜马,就是由易泽林领衔修复的。

2008年10月,襄阳市樊城区菜越三国墓发现“半匹”青铜马。马呈站立状,头小微昂,前肢微微外张,马尾下垂,但缺少后背和腹部。

“我找来养马的技术员、画马的画家、研究三国历史的专家等9人,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并前往甘肃、西安等地考察,最后认定该马是以蒙古马为原型。”易泽林告诉记者,他先用泥巴塑出马的身形,大家再一起讨论、修正,最后确定了铜马的样子。

易泽林介绍陶器修复过程。通讯员供图

“里面打钢圈,外面浇筑青铜,再经过焊接、刻纹、打磨、缓蚀、封护、做旧等多道工序,这匹青铜马才终于修复成功。”易泽林指着自己和青铜马的合影说,“我从春天修到冬天,历时8个多月。那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近年来,易泽林多次应邀参与全国多地博物馆(院)的文物修复工作,完成了36项国家级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全部通过国家文物保护专家组验收。截至目前,他已累计修复文物70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78件(套)、二级文物561件(套)、三级文物2625件(套)。

孩童吹气球让他想到“土办法”

随着易泽林在文物修复领域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找上门,送来各类“疑难杂症”。压变形的、破损严重的、奇形怪状的文物碎片,堆满易泽林的文物修复室。

“你看这个陶罐,腹部受损严重,怎么能保持原状地修复?”易泽林拿起一个陶罐向记者介绍,“之前,需要2个人帮忙,一个人托举着归位后的陶片,一个在其他空余位置修补,陶罐空间有限,大家操作起来极不方便。”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有一天,我看到一个小孩子吹气球,顿时有了想法。”易泽林笑了起来,“我也对着陶罐吹起了气球,把气球固定成陶罐对应的形状,借助气球鼓起来的状态,将碎片放在合适位置进行拼接,效果非常好。”

这样来源于生活的“土办法”,易泽林还有很多。一次看牙过程中,诊所的超声波洁牙仪器,让他对青铜器除锈产生灵感。后来,他采用超声波清除铜锈,得到同行们的一致认可。

修复变形的青铜器文物,最大难点是让变形部位复位。由于文物时间久远,非常脆弱,用锤子敲、起子撬等方法,都会对文物造成伤害。怎么办?易泽林日思夜想,毫无头绪。

一天,易泽林到图书馆借书,看到工作人员正在装订旧报纸。装订机对报纸慢慢按压、收紧的过程,让易泽林茅塞顿开。他很快加工出一种盖式金属文物修复矫形器,用12个可转动的螺母围成圆形,通过微调螺母的位置,慢慢将变形的文物矫正成正常形状。针对被压扁的青铜器,他采用杠杆原理,制作了一种内凹陷金属文物整形器,用重物撬动的方式,将压扁的位置复原。这2项发明于2018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很多修复难度较大的变形文物,经过易泽林的修复,成为国家一、二级藏品。

手把手带出5名徒弟传承技艺

“这一块和这一块,应该对得上。”在工作台前,易泽林和徒弟朱云峰围着一个残缺的青铜鼎商量了起来。朱云峰从小跟着易泽林学习青铜器修复,是襄阳市第三届工艺美术大师,独立完成了30多项青铜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并通过验收。

“目前,全国专业文物修复人员不到500人,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窘境。”易泽林说。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06年,他开始收徒传艺。

青铜器修复要经过碎块处理、除锈、拼对、矫形、焊接、补配、打磨、做旧等多道工序。易泽林毫不保留,亲自示范,把自己的技艺手把手传授给徒弟们。在他的悉心指导下,5个徒弟都已能独立承担文物修复工作了。

“易老师已经67岁了,每天还在工作台前忙碌10个多小时,他的敬业精神最让我敬佩。”朱云峰说。老师对文物修复事业的热爱,激励他更加努力工作,让更多人通过他修复好的文物了解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近年来,易泽林在承接全国各地的文物修复任务中,把自己的得失与感悟写成论文,多次获得行业肯定。此外,他还与多所大学合作设立文物修复实习基地,培养了一大批文物保护修复人才。

多年来,文物修复早就成为易泽林生活的一部分。“一天不工作就急得慌。”他说,他要继续在这一行好好干下去,“等我干不动了,我会带着孙子、孙女参观博物馆,指着展品对他们说:‘这是爷爷修复的!’”

责任编辑:于小舒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