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造全空间无人体系
伴随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飞行汽车等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从试验示范转向应用试点,打造以自动驾驶为主的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初显成效。未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必然不同于当下以有人驾驶为主的“铁水公空”模式,对交通管理改革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着力谋划完善全空间无人体系。
第一,完善涉及无人交通运输装备的软硬件体系,应坚持适度超前、面向未来、预留空间原则。
未来的无人交通运输装备不仅是常见的无人车、无人机,还会有无人船、飞行汽车、无人飞艇等。要积极顺应交通运输变革趋势,在建设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和数智化运行管控平台时,预留与其他无人系统互联互通的接口,预留接入全空间无人体系一体化运行监管平台的空间。
第二,充分发挥国资国企战略支撑作用。
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国资国企发挥重要支柱作用,探索建立高效有序的海陆空全域融合运行模式,助力完善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等产业生态。
要围绕全空间无人体系重大需求,整合重点大学、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龙头企业等研发力量,创建综合性实验室,进行有组织科技创新,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建设新范式。
当务之急,要把低空空域资源看作与国土、海洋、数据同等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组建国有企业集团,赋予其开发低空空域资源的使命,着力建设基础设施网、空中航路网、通信导航网、空域管理网、低空服务网等“五网”融合的低空智联网,优先解决低空空域管理、航线划设分类、飞行器运行监管等问题。
第三,推动无人体系产业协同发展和技术跨界融合。
无人机、飞行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在产业基础、技术创新和服务场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在底层的信息通信设施、数据底座、算力平台和开放服务应用平台等方面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例如,车路协同、空地协同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数据授权及数据要素运营路径,支撑无人体系的智能算力中心等可以统一谋划。结合新能源、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产业基础,推动锂电池、智能座舱、碳纤维复合材料、智能控制系统等领域企业加速嵌入无人体系和低空经济产业链,促进技术移植与产业融合。
(周阳,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