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揭穿“自律挑战”伪装
“遵循十条挑战规则,坚持数十天就可以拿大奖。”相信不少人都曾刷到这样的“整活”视频,也有一些国外综艺节目用其作噱头。然而,这样的“自律挑战”最近却真实出现在线下多地,鲜少听说谁挑战成功,却有不少人上当受骗。
“自律挑战”为何是陷阱?组织者往往会打出“正规合同”“已有备案”的名头,开出高价奖励引人上钩。随后,他们会要求挑战者签署暗含“猫腻”的协议书,其中有些要求不难做到,比如早上6点起床开灯、晚上10点关灯睡觉,这些被包装为“自律”,让人放松警惕;有的则很难完成,比如“不能以任何方式遮挡面部超过3秒”,看不出与“自律”有什么关系,却需要挑战者打起十二分精神;还有的则完全是“反人性”的,比如“不允许打哈欠、打喷嚏”,这些生理性的条件反射完全无法控制,却被组织者利用并设下陷阱,用来判定挑战失败,以规避支付奖金。
从法律层面看,形形色色的“自律挑战”和各种奇葩的“挑战规则”并不都具备法律效力。公平是合同成立的前提,然而部分格式条款有很强的“赌”的性质,更违背正常的生理规律,明显是为了排除挑战者的正当权利,方便组织者逃避责任。先前在山东某县发生的类似案例中,法院就认定合同无效,判处组织者退还相关费用。
从实际效用来看,所谓的“自律挑战”大多名不副实。如国外的部分挑战中,主办方要求挑战者蜷缩蜗居、减少睡眠,甚至用恶作剧的方式增加难度,给其身体造成了很大伤害;一些挑战要求看似符合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挑战者长期被锁闭在室内独处,为了不违反挑战要求时刻紧绷神经,甚至需要控制睡姿来避免遮挡面部……与其说是挑战,倒不如说是折磨。
更具争议的,则是部分组织者通过摄像头录制挑战的过程并上传网络。这样的窥私直播是否征得挑战者的同意?又是否违背了网络空间的价值准则?挑战者沦为被观看、被品评的对象,所谓“自律”不过是另一种游戏规则,背离了挑战的初衷。组织者借此牟利,对冲支付奖金的风险,诱骗更多网友报名参加,好一桩稳赚不赔的黑心生意!
深入反思,整顿此类名为“自律挑战”的圈套,除了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和相关平台负起责任之外,还需要从根源上戳穿其设下的话术陷阱,形成治理的合力。不可否认,组织者“打得一手好算盘”——举着“自律”的旗号,很能引发许多缺乏自控力者的共鸣;许诺高额奖金,又能让一些人不劳而获的心蠢蠢欲动;把网剧和电影的剧情搬到线下,更能让一些“玩家”和“赌徒”代入角色。
在被这份“天降机遇”冲昏头脑前,不妨先问自己几个问题:“自律”是个人的事情,有人却赶着来送“奖励”,有何居心?无论是影视还是游戏,主角确实能够成功通关,然而又有多少人撑不过一集?要想跳出这个利用人性编织却有着反人性要求的陷阱,秘诀其实再简单不过——在诱惑面前,同样需要保持“自律”。(默达)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