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能力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之间在科技、文化、商业、生态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五千年绵延不绝的华夏文明,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我们的文化基因,为国际传播提供了素材资源、实践场域、文化根基和传播载体。积极探索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路径,有助于提升国际传播的实效性。
挖掘共鸣性题材,提升传播吸引力
随着科技发展和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流可能会产生文化敏感、文化冲突和文化排异等现象,尤其是在政治文化、价值观念、文化符号、社会关系的理解方面。当前,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在内容和题材上存在重宏大叙事轻细节展现、重“好故事”轻“讲故事”、重文化符号轻系统性表达、重正面题材轻反面问题等现实特征,容易导致对外传播讲不出、传不开、没人听、听不懂等问题。因此,要破除文化自傲、功利、焦虑心态,尊重受众国家文化背景、文化生态、文化心理,挖掘共鸣性题材,打通与受众的生活、情感通道,提升吸引力。
其一,感官接触是传播的起点。通过选择一系列的新闻报道、电影、小说、纪录片、乡土文化展示等,营造特定的文化情景,触发人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官体验。其二,从日常生活着手,凝聚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共享经验,促进不同文化体系中的人实现意义共建。文化记忆是将文化层面上的意义传承下来,并不断提醒人们去回想和面对这些意义,具有囊括性、现实性、鲜活性。如将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等内容加以传播,能够唤起人们共同文化记忆,增强传播吸引力。其三,置身国际议题,寻找价值连接点,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对外宣传过程中,在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困境、世界问题方面,要置身国际议题,尽量少强调独一无二的国情,引发人们共鸣。其四,融通古今,增强题材的实用性,提升受众接纳度。人们依据理性因素作出的判断,主要基于利益和效益最大化。因此,要通过文化承载更多的实用信息,增强传播的吸引力。
创新叙事话语,增强传播感染力
在传播话语方面,我们存在重“硬传播”、轻“软传播”等问题。“硬传播”指大众新闻媒介每日每时进行的新闻报道、时事评论、政治宣传等传播,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政治色彩。“软传播”即尽量弱化传播中的意识形态、政治色彩,增强文化传播的生活化、鲜活性、喜闻乐见性。因此,要在展示立体、全面的中国上下功夫,创新叙事话语,增强传播感染力。
其一,促进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转化。促进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需要促进理论话语、价值话语向生活话语转化。理论是对日常实践和经验的高度升华,在对外传播中,要注重逆向还原,运用案例还原理论的出场语境、时代价值、实际力量和效果。其二,促进单向灌输话语向交往对话话语转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本质上是不同文化之间对话关系的建构,因此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要在尊重、包容的基础上,善用他人视角、秉持用户思维,促进文化符号的具象化、分众化、区域化、精准化表达,扭转单向度灌输的传播观。其三,兼顾文化符号的典型性与系统化建构。文化符号对于彰显中华文化精神标识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系统性不足、片面、边缘化等缺憾。建构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要注重将文化符号融入中华文化系统中,凸显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整体价值。其四,促进静态话语向动态话语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借助信息科技、元宇宙等,动态还原中华文化场景和脉络。其五,兼顾理论传播与休闲娱乐传播。一方面,通过学术话语,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讲清楚中国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另一方面,重视休闲娱乐传播,创新打造文化作品、文艺精品,将中国理论和价值观融入图书、音乐、影视、建筑、游戏、旅游等文化形式中。
拓展传播平台,加强传播力量联动
由于国际传播具有较强的政治性,主流新闻媒体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国家和省级媒体积极探索国际传播路径,但民间力量尚未充分调动,存在官方为主、民间不足等现实问题,大外宣格局初步构建,但尚未完全形成。因此,要积极拓展传播平台,扩大传播覆盖面。
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积极探索构建全平台、多主体、立体式传播矩阵。其一,全平台。传播可以划分为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包括传统媒体、海外社交平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官方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文博会、文化展、节庆活动等活动载体,博物馆、文化中心等物质展示载体,文化旅游景区、企业商业活动等载体,纪录片、电影、动漫、综艺节目等文化载体。各种载体均有传播优势和不足,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可以根据地区和对象特点,选择差异化的传播方式。其二,多主体。即在新媒体时代,突破传统媒体的范畴,在社交媒体开设自媒体、城市、企业、地区等多领域账号,打造官方媒体、商业媒体、自媒体多元传播主体力量。当前,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界限越发模糊,面对复杂的传播现状,要促进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平台和主体的融合,加强不同力量之间的联动。其三,立体式。即强调国际传播实践在网上网下多领域的联动、内容类别上古今中外的立体融合、表现方式上的生动呈现。传播内容要尊重外国受众特点,融通古今,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实现立体表达。
善于设置议题,争夺舆论主动权
针对西方媒体垄断全球传播资源的情况,要突破西方媒体议题设置,提高我国对外传播议题设置能力,从改文风、微引导、善斗争、强实力等方面增强国际传播话语权。
其一,改文风。主流媒体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要重点关注国家级主流媒体、省级党报党刊、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及其网络账号,加强主流媒体文化品牌建设。跳出以往只讲过程顺利、结局完美、无限崇高的叙事方式,以生动的事实、鲜活的文字、语言和视频,全面报道我国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取得的成就及其过程。其二,微引导。主流媒体作为国际传播主力军,要在实际工作中,注重侨胞侨眷、企业、民间组织、国内外网民和漫画家、作家、导演等的创作和发声,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为共情点,摆脱国际媒体和受众对意识形态的抵触,取得好的效果。其三,善斗争。国际舞台上话语权的核心是政治理念、价值观的争夺,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内,倡导国际舆论空间新秩序。面对西方媒体的恶意攻讦时,要把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亚文化的生活性、娱乐性、渗透性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表达立场和态度。其四,强实力。中国国家实力的增长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前提,要做好自己的事,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增强国际传播公信力。
(贾月,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