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京津冀大工匠郑林松:玩转机器人让“制造”变“智造”

来源:中工网
2024-12-15 16:52

人物名片

郑林松,格力电器(石家庄)有限公司钣金喷涂分厂(以下简称“格力公司”)保全班班长,从事设备保全及自动化研发推行工作。工作期间勤勉努力,积极创新,取得多项创新成果。2024年,在“创新京津冀”职工职业大赛机器人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赛项中获得冠军,荣获“京津冀大工匠”荣誉称号。

人物速写

90后小伙郑林松,白净的面庞上戴着一副眼镜,不善言谈的他说起技术来就滔滔不绝。

来到生产车间,组装、测试……郑林松手上功夫稳步进行,不断调试着手中的机器设备。“我正在测试的算法软件主要适用于机器人通过视觉定位后进行货物搬运,减轻劳动强度。”从组装、编程到调试、修改工艺参数,郑林松对于工业机器人的系统操作已经十分熟练,他每天不是奔跑在各个生产现场调试维护机器人设备,就是在工作室反复操作练习。“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郑林松如是说。

3个月“破格”出徒

开启自动化生涯

郑林松毕业于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2014年至今一直在格力电器(石家庄)有限公司钣金喷涂分厂从事设备保全及自动化研发推行工作。

“我很幸运。”郑林松回忆说,入职格力的第一个岗位就是设备保全员。

虽然专业对口,但书本上的理论和生产实践还是有差距,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郑林松也是“一点就透”。当时,车间为解决区域通道交叉碰撞的问题,要开发“红绿灯”的项目,师父让他试一把。“火线、零线这些书本上的名词一下就活了,明白了其中原理。”郑林松说。

郑林松和工友们在车间查看机器人制作的产品品质

“他很细心,总是能往前想一步。”郑林松的第一位师傅李师傅回忆说,“你让他拿螺丝,他就知道下一步需要什么样的角板手,不用说就递过来了。而且螺丝大小规格不一,有的只相差0.5毫米,但郑林松每次都能精准识别出来。”

“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在每一个环节都多一分细心和耐心。”郑林松说。就这样,因为在工作中时刻保持刻苦钻研、认真做事的态度,他很快就掌握了本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3个月后就“破格”出徒,胜任冲压设备保全岗位,独立负责2个班组20余台设备的维护。

“到现在,还有学习两年不能独立顶岗的学徒,可见郑林松进步之快。”李师傅感慨地说。

在格力电器自动化初露头角的时候,郑林松也同时开启了自己的自动化生涯。2015年4月,集团举办“格力电器第一届机器人集成应用训练营”,郑林松主动请示领导参加训练营,成为该公司第一批学习机器人应用相关知识的员工。在训练营,郑林松学习了机器人本体的安装及电气安装调试内容。

“这一次培训,为我以后的自动化生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郑林松说,训练营结束后,为了推行分厂的自动化工作,在分厂的大力支持下,他结合学习内容和分厂实际情况编制了适合钣金喷涂分厂设备保全人员、增效人员学习的课程,利用下班时间进行机器人培训,让更多的员工了解认识机器人的原理及结构,也为后续分厂自动化项目引入更多的机器人自动化项目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有了这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后续的实践经验,在自动化方面郑林松不断取得突破,为分厂自动化工作贡献力量。2015年6月,分厂的底盘一个流自动生产项目顺利实施。这个自动化项目采用的是冲床、铆接线串联方式,物料通过皮带线进行连接传递,取消了人工周转物料。项目通过应用格力608机器人代替人工冲孔实现自动化冲孔、码垛、分流,全自动铆接线实现螺栓自动点焊、底盘全自动铆接。同期结合后工序需求,完成了铆接线成品自动收料及产品质量自动检测项目,大大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保证了自动化设备的质量情况。

2016年6月,在长期的工作经验学习后,郑林松和他的团队攻破了隔板线半自动化铆接瓶颈,实现隔板自动翻转、铆接、码垛。这个项目通过运用格力608机器人实现了隔板的自动翻转,同时运用振动盘和自动上料装置将铆钉穿入隔板铆钉孔内,运用机械手的抓取将隔板放入冲床模腔内进行冲压铆接,最后运用机器人完成隔板零件的自动码垛装车,这个项目直接增效6人。

凭借稳步提升的技能,刻苦钻研的精神,郑林松研发出了层出不穷的自动化增效项目,一个流、自动码垛、自动预装等项目已经成功推广至集团其他基地,共享增效成果。

郑林松和工友们一起探讨机器人编码内容

为机器人装上“智慧之眼”

车间里,机械手臂准确地抓握零件,并能精准地放到相应的位置上,大大减少了劳动力,并减轻了劳动强度。“因为我们为它装上了‘智慧之眼’。”郑林松说。视觉传感器相当于工业机器人的“眼睛”,通过3D视觉可以对物体进行3D扫描,能够获取物体的立体信息,再通过算法精准定位,确保装备更高效、精确、安全、稳定、灵活地运行。

“我们先用工业相机对产品进行拍照,再用视觉算法软件对采集的图片进行算法处理,最后根据视觉系统发送的信息编写对应的机器人程序,操作机器人对产品进行精准定位和抓取。”郑林松告诉记者,过去这样的工作主要由人工进行,如今机器人的投入使用让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其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根据生产需求,并结合现场实际工况,编写视觉程序及机器人程序,根据生产的痛点及难点给出解决方案,让机器人设备的工作状态达到最优,“简单来说,就是让机器人的‘眼睛’看得更准,‘手臂’能够根据‘眼睛’看到的,走到不同的点位,做出不同的动作。”

然而要让机器人听懂指令并不简单,毫厘之差就能让机器人“开小差”。

郑林松举了个例子。空调外观的喷涂零件,其生产工艺要求先将钣金件上挂至喷涂线上,经过水洗、烘干、喷粉、固化等生产过程以完成喷涂,再将零件从喷涂线取下装车,其中上料时需要员工弯腰从工装车拿取零件进行上挂,下料时员工反向操作,人均效率较低,员工劳动强度大,属于“三高”岗位,急需改善。

于是郑林松带领团队,针对喷涂零件上下料的人员操作及工艺情况开展了喷涂零件自动上下料及视觉检测研究应用项目。

“由于喷涂挂具的挂点一致性较差,水平及竖直方向上均有较大偏差,而挂针与顶盖挂孔之间单边间隙又太小,如使用机械定位上挂的成功率只有20%。”郑林松说,研究中,他们首创同位一挂二缓冲式装置,将顶盖横向吊挂至挂具上,使定位准确率达到100%;在底盘零件通过相机智能捕捉功能,将底盘零件缺陷部分进行精准比对,利用机器人按坐标位置偏量移动分拣不合理零件,保证合格率达到100%。

这些机器人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大大增加了员工工作的“幸福指数”。“通过改进机器人,让员工从繁琐、重复的高强度体力工作中解放出来,也是我的动力之一。”郑林松说。

从省赛16名逆袭京津冀大赛第一名

2024年11月,郑林松在“创新京津冀”职工职业大赛中以其卓越的表现赢得了机器人系统集成赛项的桂冠,荣获“京津冀大工匠”荣誉称号。

大家都说他是“一赛成名”,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郑林松工作以来大大小小参加过10余场技能大赛,他是在技能大赛中磨练出来的。

2015年,郑林松首次参加集团举办的“机器人编程技能竞赛”,并获得亚军。“这次比赛给我的收获很多,让我在钻研机器人方面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也更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郑林松说。之后,郑林松有赛就上,拿奖很多,技能也在不断提升。

2024年,在河北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比赛中,郑林松遭遇了“滑铁卢”,只获得第16名的成绩。原来,比赛是这个机器人型号跟他工作时的设备不一样,在操控以及编程方面都有差异,一步错,步步错。但这次比赛没有击垮他,而是总结经验教训,期待更好的蜕变。

不久,机会来了。“创新京津冀”机器人系统集成赛项中,由于选手个人问题,有人临时退赛,省总工会最终选择郑林松上场“替补”。但当他收到公司工会的参赛通知时,其他选手已经集训了1个月,理论知识都已经培训结束,只剩下1个月的实操培训时间了。而且大赛上用到的机器人与他工作中操作的机器人还不是一个型号,郑林松几乎没有操作经验。

“我要去。”面对如此大的挑战,郑林松几乎没有思考,便决定再试一把。“比赛不一定是为了成绩,也是学习历练的过程。”

一场比赛,是技能的展示,更是心路历程,对于郑林松来说是珍贵的记忆,更是辛苦的磨砺。进入“创新京津冀”职工职业大赛集训营后,他争分夺秒地练习。编程、排故……为了把大赛组委会公布的技术文件吃透,他在教练的指导下,从机械装配到每一个零件,小到一个螺丝,都进行训练。“比如说一个触摸屏,我把它恢复到出厂设置,整体工序从0到1,完全自己操作,不停反复练习,这样万变不离其宗,赛场上出现什么变化都能轻松应对。”郑林松说,他没想着要获奖,只想展示自己的机器人系统集成技能,保持好心态,做好自己。

“训练确实很辛苦,不过只有吃过‘苦头’才能尝到‘甜头’。”最终,郑林松站在了“创新京津冀”职工职业大赛的领奖台上。谈及获胜秘诀,郑林松的回答十分简单,“就是练,不断训练,练速度,练技术,把操作流程刻在脑子里。”

通过参加大赛,他对机器人的应用前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非常感谢各级工会提供的竞赛平台,参加大赛对现在的工作有着巨大帮助,把从大赛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的生产实践中去,以赛促学、学以致用。”郑林松说。

驯服机器人的“全科医生”

一名好的保全员不仅要保障机器人工友稳定工作,还要是个全面手,对机器人的设置、程序、外部补充设备、每个工位间的生产过程都进行了解,可谓是一名“全科医生”。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从校园到产线现场,郑林松经过了很多实战训练,从最初研究一个机器人编程需要耗费几天时间,到现在能够为“不听话”的机器人设备出具解决方案,郑林松在一次次验证、一次次纠错中成长。“每次车间员工遇到调试不好的疑难杂症,每次为了找资料、测试,挑灯夜战、加班熬夜,都让我记忆犹新。”郑林松表示,通过编程向机器人发出不同的语言和指令,指挥机器人代替人工完成任务,让他觉得越来越有成就感。

有一次,郑林松接到机器人线体无法启动的故障报修,火速赶到现场。原来,在7台机器人中,有一台无法启动且完全没有动作。现场查看并反复验证程序动作后,最终从机器人程序判断出通讯信号存在丢失现象。

找到故障原因后,郑林松思路清晰,有条不紊,首先对信号线路进行校验对比,仔细排查线路问题以及线路是否被老鼠咬断等情况,确保线路正常。接着,通过对通讯模块进行调换,来判断并排除通讯模块硬件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通讯模块地址分配进行严格校验。最终,通过将机器人地址与PLC地址重新进行分配,成功解决了机器人无法启动的故障,有效避免了对生产的不良影响。

“把机器人设备的原理吃透,遇到问题就会有章可循。”郑林松说,机器人主要还是要做好日常的维护,这样确保少发生故障,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一名保全员,不仅是机器人,其他的自动化设备也能被郑林松“治好”。

有一台喷涂线粉房设备已运行长达10年之久。这套粉房设备是从德国进口的先进设备,在过去的十年间为生产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近期喷粉大旋风废粉回收系统出现了故障。设备急需改造升级,但在此次设备改造之前,从未有人尝试过对该设备进行这样的改造。如果改造不成功,将会面临停产的巨大风险,这对生产将造成严重的影响。

经过郑林松仔细排查,发现问题出在PLC厂家的控制器上。但是由于该PLC控制器设有密码、并且进口设备的资料全部都是英文的。面对这一棘手的问题,郑林松通过查询大量的资料来获取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并结合设备当前的运行状态,深入分析其工作原理,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大胆的对大旋风回收废粉PLC系统进行改造升级优化。在经过上百次的验证实验后,最终郑林松带着一定要把这个问题解决的坚定态度,凭借着他的专业知识和执着精神,成功完成了调试工作,使设备重新恢复了正常运行。

“入职格力以来,从没有机器人到拥有自主研发的格力机器人,我们实现了‘制造’变‘智造’。”郑林松说,今后,他将继续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追求,取得更大的进步、更大的突破!

(文/河北工人报记者高超 图/河北工人报记者郑荣玺)

责任编辑:李方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