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4-12-17 10:15

原标题: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万千家庭中的每一个人汇聚成春节的传承群体,走过历史的长河,于静水深流中打磨三餐四季,踵事增华,成就了中国年,也让中国年的多重文化符号扩布到世界多地,与更多人同享

近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里用“传统新年”界定的春节即为百姓口头上的“过大年”。

春节是中国多民族共享的传统节日,有3000多年的历史。历代华人在年复一年中身体力行地传承践行、丰富着年文化,年俗亦与时俱新。如今,春节依旧是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最重要的节日,节期长,民俗事象丰富,年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和多样展示。从腊八拉开序幕,到除夕进入辞旧迎新的关键点,再在年后第一个月圆夜的正月十五“闹元宵”中圆满收尾。这期间,人们“忙腊月,耍正月”,不同时间点,忙得各有所重,但始终离不开人寿年丰、万事如意等意象的构建。

年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说文解字》载:年,谷熟也。以谷物生长、成熟的一个周期为一年。又因为有谷物收获,人们要在这个周期点感谢大自然的馈赠,敬天荐祖、庆贺丰收。年成为岁首后,庆丰祈年的习俗在今天仍然盛行。诸多讲究,可从各地的年俗食品上窥见一二。稻作区的人们喜用米粉做各种糕饼、圆子、年糕等,取其年年高、团圆之意;麦黍产区的人们则擅长用面粉蒸制各式各样的花馍,也因其形或音被赋予吉祥寓意,如面鱼的鱼关联“余”、富余等。人们常说,吃穿用度、丰俭由人,赶逢过年这一特殊时间点时,人们还是要踮踮脚、拔拔高,努力过一个好过日常的富足年。除了要慰劳一年的辛苦,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富足将被视为新年的起点,寄托着人们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愿景。

阖家团圆也是中国人长期以来盼念着的过年模式。每年春运期间涌动的人潮都是离家打拼之人“回家过年”这一念想的生动诠释。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丰盛的年夜饭,拣最开心的事情说说,气氛融洽、其乐融融,亲情的流动滋养着每一位家人。这些温暖与抚慰,足以消解日常的劳累之苦和不遂愿的愁。

亲友之间相互拜年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拜年要说“拜年话”:新春大吉、万事如意、健康长寿、运势亨通等等。纵然深知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在春节的特殊时间点里,人们会直指那“十之一二”的如意,单选、再放大,互相祝福。吃团圆饭、说拜年话,这些美好图景带给人的心理愉悦和精气神的提振不容小觑。“良言一句三冬暖”,春节为人与人之间构建和谐关系、传递亲情、享受天伦之乐、孕育新希望提供了必要的时空要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万千家庭中的每一个人汇聚成春节的传承群体,走过历史的长河,于静水深流中打磨三餐四季,踵事增华,成就了中国年,也让中国年的多重文化符号扩布到世界多地,与更多人同享。中国春节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无疑会在国际层面上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引来更多关注,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

在年俗里,渗透着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认知、适应与能动改造,传承着人的智慧创造。“劳作终岁,必求一扬其精神”。春节期间,“一扬其精神”的“高调”在吃、穿、用等很多事象中都有体现。可以想见的是,一个多月后,我们将迎来的第一个“非遗春节”里,闹元宵表演、舞龙舞狮、扭秧歌、跑旱船、抬阁、猜灯谜、转九曲、“走百病”等游艺活动不一而足。而这些公共空间里的活动,又会令人心动,并不由自主参与其中,与大家同频共情、欣享春节。春节申遗成功,对每个人都是极大的鼓舞,激发起满满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提升家国情怀,也必将更加自觉践行年俗的可持续传承,让渐趋变淡的年味儿重新在寻常百姓家浓烈起来。

杨秀,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雪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