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他们在“新居”守望“新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12-17 15:10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 记者 张均斌

地震可以震倒成千上万间房屋,但震不断年轻人的爱情。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诸多群众受灾,上万间房屋倒塌。

地震后,有的年轻人在“废墟”上举行了婚礼,1998年出生的小伙子苏杰就是其中之一。苏杰家所在的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陈家村,是此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村子之一。地震那天,苏杰正在筹备婚礼,两天后就是他和00后未婚妻的婚礼。没想到,地震先来了,震垮了房子,也毁掉了所有的婚礼筹备。

12月4日,在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康吊村,两名村民在新家门口看着小孩玩耍。本文图片均由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赵丽梅拍摄

苏杰说,自己与妻子也算是经历过“生死”的爱情。震后两个多月,苏杰和未婚妻在“废墟”上举办了婚礼。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开展大量工作,组织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受灾群众过冬安置、冬春救助等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搬入新居,温暖过冬。

经过近一年的重建,积石山县被震损的房屋已经修缮好了,很多人家的老房子经过加固维修,变得像新房一样。这个县城还“长”出了不少楼房,不少受灾的老百姓搬入了新居。

积石山县委副书记、县长马占彪介绍,积石山县29159户维修加固和10004户原址重建全部建成入住;13个集中安置点、10015套房已全部建成并交付使用,受灾群众喜庆祥和地搬入新居。积石山县兑现了对老百姓的承诺:“不让群众在活动板房里度过又一个冬天。”

12月4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陈家村,苏杰(中)和家人坐在已经修缮好的家里。

“废墟上的婚礼”

地震前,为了儿子结婚,苏杰的父母把家里重新粉刷布置了一遍,到处都贴上了喜字,等待客人到来。

地震来了,在炕上躺着的苏杰被晃到客厅,他和家里人一起往外跑,看到巷子里的墙已经被震得七倒八歪,“逃命”的人都很慌,甚至不知道往哪跑。

第二天,苏杰回家才看到,房子一楼被震出不少裂缝,但主体完好,二楼砖木结构的房子基本上被摇散架了,最大的裂缝可以容纳一个人通过。苏杰家房子受损并不算最严重的,两个叔叔的老房子都倒了,爷爷家的房子也“趴窝”了。

随后,苏杰和家人住进了帐篷,方便面、水、棉被、大衣、炉子等物资不断送到他们手上。没几天,他们就转入了更温暖的活动板房。

苏杰和未婚妻决定举行一场“废墟上的婚礼”。今年2月,苏杰和几个朋友花了几天时间,将二楼全部拆除,并把震下来的碎石土块全部清理干净,到处贴上了喜字,一番布置之后,这栋房子与外面的废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像是废墟上开出来的一朵鲜艳的花。那一天,婚礼圆满结束,苏杰非常开心,他在废墟上娶到了心爱的女孩。

开春后,村里人大都开始修缮房屋。村民的房子也挂上了“专家号”。甘肃省来了一批建筑专家指导村民重建房屋,来把好保障房屋建设“安全关”和房屋的“质量关”。

苏杰家也不例外。国庆前,苏杰家的维修加固工作就完成了,外观上与新房无异。按照当地政策,原址重建的人家可以获得7.5万元补贴,维修加固可以获得4万元补贴。

近一年来,很多受灾群众都收到了国家的补贴。马占彪说,特别是在应急期的15天,国家为当地32340户150181名受灾群众每人按300元补助标准,共发放应急期救助4505.43万元;在过渡期6个月期间,每人每天按20元和1斤口粮发放生活补助,当地共为111094人发放生活补助45084.3186万元。

这一年,受灾群众忙着重建家园,很多人不仅收入减少了,还要往外花大钱,这些补助对于他们来说,像是一场“及时雨”。

“咱们的速度就是群众的幸福指数”

震后这一年,积石山县的干部迎来了一场实实在在的“大考”。他们与时间赛跑,与受灾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及时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

积石山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马玉虎也是其中之一,从震后一直忙到现在。起先,最要紧的就是解决老百姓吃和住的问题,方便面、矿泉水、帐篷、棉衣、火炉等物资要不断往灾区里送,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要跟得上。这么大的地震,马玉虎也是第一次遇到,受灾范围广,他要及时查看哪里缺什么物资,就赶紧送过去。一整夜,他的电话没停过。

马占彪介绍,积石山县在15小时内完成了被困人员搜救,18小时内完成了供水、电力、交通、网络抢修抢通。震后第二天中午就让受灾群众吃上了热饭、穿上了暖衣,两天内搭建了上万顶帐篷,所有受灾群众全部安置到帐篷内,8天基本完成了受灾群众活动板房过渡性安置,创造了抗震救灾的“中国速度”。

随后,让老百姓住上新房、温暖过冬成了干部们最大的“心愿”。积石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崔延楠介绍,地震发生在深夜,震后第二天大家就投入到受灾房屋评估工作中,确定哪些房子可以住,哪些房子需要加固维修,哪些房子需要推倒重建。他们越快,群众也就越早能住上新房。

马玉虎和同事们通过走村入户,了解每个村庄、小区老百姓的实际情况,为规划项目提供支撑。

随后,全县进入了“大建设”模式,一些工程24小时不间断施工,抢抓工期。原材料、人员供给不上的情况偶有出现,但社会各界都在为积石山县想办法,想尽一切办法支持积石山县重建。短时间内,新房拔地而起。马玉虎说,“咱们的速度就是群众的幸福指数。”

“我们把受灾群众如期搬入新居作为今年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凝聚各方力量,全力推进居民住房建设。”马占彪说。

12月4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四堡子村,韩少明和妻子坐在新家里。

烟火气从一户户人家冒出来

积石山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安置方式包括集中安置、原址重建、维修加固3种方式。其中,集中安置又分为平房安置和“上楼”两种方式,“上楼”给村民带来的改变是最大的。

12月4日,记者走进积石山县吹麻滩镇林坪村集中安置点看到,很多受灾群众已经搬入了安置点,开启了新生活。

今年10月,62岁村民赵四月随着儿子儿媳以及5岁的孙子一起“上楼”,他们是第一批搬入林坪村集中安置点的村民。年轻人很快适应了“上楼”的生活。在村民谢彦彦看来,新房子不仅通了水电气,方便做饭,还是集中供暖,孩子上学也非常方便。谈起“上楼”,老人多是故土难离。赵四月更喜欢老家,那里有她和老公的回忆,更与她60余年来的生活方式高度匹配。但儿子、儿媳都说安置点好,孩子上学方便,她就来了。她也在慢慢学习“上楼”后的新生活方式。

大河家镇四堡子村90后村民韩少明选择了平房安置。10月底,妻子马小红和韩少明一家五口从活动板房搬到了新家,12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还带个大院子。相较于在地震中受损的老房子,新房子要小一些,但很温馨,外墙做了保温,家里还安了暖风机。老人住在一楼,两个女儿也都有了自己的房间。从前家附近的村路很窄,车无法通行,现在宽敞的柏油路就在家门前。两个女儿跟马小红说:“妈妈,我好喜欢这个房间呀。”

去年地震发生后,韩少明的父亲受了惊,突发脑溢血,偏瘫了。他从拉萨赶了回来,照顾父亲。今年,父亲一直住院,他们家也被纳入了突发严重困难户。韩少明说,好在父亲住院和康复治疗的费用,医保报销的比例都比较高。

今年,积石山灾后重建的工地比较多,韩少明就在工地上打些零工,但收入不稳定。虽然新房子国家给予了15万元补贴,当地政府还为他们提供了10万元无息贷款,韩少明只需要交5万余元,但压力还是不小,主要是老人生病一直吃药,还需要持续做康复治疗。好在应急期和过渡期的救助资金来得及时。过渡期每人20元/天,一家五口半年来领了两万多元,这解了韩少明的燃眉之急,至少不必为基本生活开销担忧。

不久前,马小红在村里的零工驿站找了份工作,每个月有了稳定的收入。她到村民家走访,了解他们的就业需求,“一有合适的岗位,就可以给他们推荐”。

产业是老百姓的立足之本。马占彪介绍,为了科学谋划推进产业重构,当地研究确定“五个一”,即“一圈一棚一股一贷一岗”的扶持方式,为集中安置搬迁群众精准制定“一户一业”扶持方案,已向7972户搬迁群众配套了后续产业。

不久后,韩少明家的老房子就要被拆除了。拆迁之前,他把五六年前父亲种的月季从老房子移了过来,种在了新房的院子里。

曾经的“废墟”上,开出了新的花,这个县城的老百姓又燃起了新希望。经过修复,苏杰家的房子比地震前更新了,院子里的两株月季长得比人还高,红色的花骨朵“昂”着头,快“伸”到一楼窗户顶部了。屋里屋外都贴着喜字,苏杰说,村里有个习俗,谁家有喜事,就要一直贴着喜字,让大家沾沾喜气。

责任编辑:杨晶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