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莫荞菲
热点播报
HOTSPOTS
全球携手抗击荒漠化增添新动力
近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落下帷幕。在13天的会程中,大会通过了旨在提升全球土地保护与抗旱能力的39项决议文件,为国际社会携手防治荒漠化规划了新蓝图。此外,大会期间中国等参会国家分享的荒漠化防治机制与技术,也为人类与荒漠化斗争增添了宝贵经验。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框架下的三大重要环境公约之一,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并称为“里约三公约”。
本次《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大会主题为“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未来”,参加大会的近200个国家承诺将土地恢复和抗旱能力作为国家政策和国际合作的优先事项,并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大会在13天的会程之后,通过了《公约》2025~2026年预算、应对沙尘暴、应对干旱、强化科研创新等39项决议文件。
作为此次大会最关键的成果,全球抗击荒漠化资金的募集与调配实现了积极突破。根据大会通过的决议,各方同意总额超过1770万欧元的《公约》未来两年预算,相比上一轮预算年均增长近8%;主席国沙特发起的“利雅得全球抗旱伙伴关系”倡议吸引了121.5亿美元资金,这些资金将用于支持世界上最脆弱的80个国家抗旱能力建设。
此外,《公约》支持下的非洲“绿色长城”计划将从意大利筹集1100万欧元用于萨赫勒地区的景观恢复,又从奥地利筹集360万欧元用于加强该计划在22个非洲国家的协调和实施。多个国家及组织还宣布,将投资近7000万美元,以推进“适应性作物和土壤愿景”。
据统计,新增资金规模有望在未来5年内助力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启动超200个大型生态修复项目,力争扭转“沙进人退”的困局。
在本次大会期间,联合国发布了多份研究报告,揭示了当前全世界面临的荒漠化危机程度之深。
联合国发布的《全球干旱威胁:区域和全球干旱趋势及未来预测》报告称,与上一个30年相比,在1990年至2020年的30年间,地球上约有77.6%的陆地经历了更为干燥的气候。同期,干旱地区增加430万平方公里,比印度的国土面积(约328万平方公里)还多出近1/3。
《全球干旱威胁》显示,近几十年来,全球约有7.6%的陆地已跨越干旱阈值,即从非干旱地区变为干旱地区,或干旱程度加剧。这些地区大多从湿润地区转变为干旱地区,给农业、生态系统和当地人民带来严重后果。报告警告称,如果全球未能遏制温室气体排放,到本世纪末,全球另有3%的湿润地区将变成干旱地区。
该报告预测,如果地球持续变暖,在最坏的情况下,到本世纪末将有多达50亿人生活在干旱地区,面临土壤枯竭、水资源减少以及曾经繁荣的生态系统出现衰退或崩溃等问题。
另一份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发布的名为《近东和北非地区可持续土壤治理区域行动计划》报告,则呼吁全球提升对农业用地退化问题的重视,尤其是呼吁各国不断提升土壤监测和治理能力,并强化区域内和区域间合作。
防治土地退化是本次大会的重要议题。粮农组织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16.6亿公顷土地由于受人类影响而退化,其中60%是包括农田和牧场在内的农业用地。
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兼近东和北非区域代表埃尔瓦尔表示,土地恢复是确保粮食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之本,土地退化已造成近东和北非地区每年90亿美元的损失以及土壤生产力减少。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穆罕默德指出,恢复土地和应对干旱等问题的资金需求极为庞大,预计到2030年,全球累计投资需达到2.6万亿美元。
作为目前唯一针对荒漠化和干旱问题的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框架,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助力全球荒漠化防治经验与技术交流,是《公约》的重要内容。
自1994年通过以来,《公约》框架下通过多个机制和项目,统筹全球资源、分享技术、筹集资金,例如设立“全球机制”帮助缔约方筹集资金和技术资源;建立“绿化旱地伙伴关系”并制定全球土地修复计划,推动各国实现土地恢复目标;发起“干旱倡议”,发布政策和措施指导框架,增强抗旱能力等。
本次大会提出加强《公约》科学政策接口的作用,为各缔约方提供更加权威和可及的科学建议。与会科学家强调,科学与政策的有效互动有助于确保未来的土地治理举措更具可行性和持久性。作为会议成果,大会推出了人工智能驱动的全球综合信息平台——国际抗旱观测站,可协助各国实时监测干旱风险,提供政策决策参考。
本次大会期间,中国的荒漠化防治经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大会特别设立了中国馆,总面积超过600平方米,是除东道国沙特之外最大的国家主题馆,用于举办中国荒漠化防治主题展、开展系列边会活动。这是中国首次在境外展示宣介荒漠化防治和“三北”攻坚战。
据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长黄采艺介绍,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中国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为全球贡献1/4新增绿化面积,成为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的国家,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创新的土地退化防治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里约三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协同增效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中国在土地恢复方面的成功经验也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三北”工程“全球500佳”奖章,《公约》秘书处两次授予中国“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称赞“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新闻来源:工人日报)
时事速递
HOTNEWS
速报
韩军方第三颗军事侦察卫星在美发射
据韩联社报道,搭载韩国军方第三颗侦察卫星的美国“猎鹰9”运载火箭于首尔时间21日20时34分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太空军基地发射升空。据报道,韩国国防部正在推进将共5颗军事侦察卫星发射升空的一个项目。当天发射的是该项目的第三颗卫星,配备合成孔径雷达。
速报
德国圣诞市场遭袭5人死亡200余人受伤
这是12月21日凌晨在德国马格德堡车辆冲撞人群事发地附近拍摄的执勤警车。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首府马格德堡一个圣诞市场20日晚发生车辆冲撞人群事件,造成至少5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其中近40人伤势严重。德国总理朔尔茨21日赴马格德堡参加悼念仪式时表示,必须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
速报
俄罗斯国防部称乌克兰无人机袭击喀山
俄罗斯国防部21日通报说,乌克兰当天上午出动多架无人机,对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首府喀山发动了袭击。俄罗斯联邦航空运输署说,受袭击影响,喀山机场一度实施临时飞行管控,暂停所有航班起降。飞行管控已于当天晚些时候解除。
速报
瓦努阿图即将恢复国际商业航班运营
瓦努阿图机场有限公司21日说,因地震中断数日的国际商业航班将于22日恢复运营。瓦努阿图机场有限公司表示,在对维拉港国际机场所有道路进行彻底检查后,确认跑道未在此次地震中受损,可以安全运营;机场航空燃油供应商也确认,航空燃油并未在地震中受到污染。
速报
巴拿马举行活动悼念美军入侵遇难者
巴拿马20日举行“全国哀悼日”活动,悼念在35年前美军入侵时遇难的同胞。巴拿马外交部长马丁内斯-阿查在仪式上发言说,这场入侵是巴拿马历史上不可抹去的一部分,巴拿马人民应该牢记历史,团结一致面向未来。
速报
“未来世界”国际青少年绘画展在法国卢浮宫开幕
“未来世界”国际青少年绘画展20日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卡鲁塞尔展厅开幕,展出来自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五十余幅青少年绘画作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直属协会主席玛丽埃塔一直致力于推进全球青少年美术教育。她指出,各国青少年需要这样的艺术交流平台,她还表示欢迎明年这一画展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速报
加拿大总理改组内阁 调整近三分之一成员
当地时间20日,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对内阁进行改组,对4名内阁原有成员的职务进行了调整,另有8人进入内阁。特鲁多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新内阁将致力于让民众过上更加负担得起的生活,并促进经济增长。
数读天下
HOTDATA
2.4%
2022年3月29日,一名男子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个加油站付款加油。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 摄
美国商务部当地时间20日公布数据显示,11月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1%,同比增长2.4%,均低于市场预期,显示通胀形势好于预期。
592人
刚果(金)政府20日宣布,该国已累计报告592人患不明原因疾病,目前实验室检测出的阳性病原体包括流感病毒、鼻病毒等。
1000万
欧盟20日宣布,将向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追加1000万欧元捐款,帮助近东救济工程处履行人道主义援助等职责。
一句话小评
HOTCOMMENTS
世卫组织: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全球风险仍较低
世界卫生组织20日更新了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联合对近期H5N1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事件的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报告。报告指出,这一病毒目前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的风险较低,但职业暴露人群的感染风险介于低与中等之间。世卫组织评估认为,H5N1病毒仍是禽流感病毒,尚未适应哺乳动物宿主,也未获得在人与人之间持续传播的能力,但随着病毒的进化,这种情况可能会迅速改变。
小 评
各国有必要加大监控力度,以便尽早发现病毒演变和疫情发展情况。
大众汽车2030年前将在德国裁员超过3.5万人
大众汽车集团20日发表声明说,已就重组计划与工会达成协议。根据协议,大众汽车2030年前将在德国裁员超过3.5万人,并将削减德国工厂的产能。声明说,通过此次裁员,大众汽车有望到2030年每年节省15亿欧元劳动力成本。协议还明确短期内不会关闭任何德国工厂,但其中两家较小的工厂将停止汽车生产,并寻找其他替代用途。
小 评
欧洲汽车市场下滑和竞争加剧持续给大众汽车带来挑战。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