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非遗传承人王凤银:坚守匠心 自主创新传古音

来源:商丘日报
2024-12-26 10:22

原标题:

非遗传承人王凤银:坚守匠心 自主创新传古音

商丘日报记者 成绍峰

2015年9月,王氏坠胡制作技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12月21日,记者在我市梁园区民主路的一所民房里见到了王氏坠胡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61岁的王凤银。

王凤银租住的房子客厅里有两块光亮的银白色牌匾。一块是2013年4月市人民政府、市文广新局颁发的“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坠胡(坠琴)制作技艺”牌匾,另一块是2015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颁发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

王凤银是夏邑县李集镇人,制作乐器已有40年的历史。高中毕业后,不到20岁的他便开始跟着姥爷和舅舅学习制作乐器。王凤银说,姥爷家制作乐器的手艺是祖传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代。姥爷曾在夏邑县木器社做过工,是李集镇远近闻名的木匠。

“进门容易上楼难”,制作乐器也一样。王凤银介绍,想学会做乐器不难,要把乐器做好不易。一把好的乐器要在音质、材质、工艺上都十分突出才行。仅仅短时间的学习和练习,工匠对乐器的认知和理解都有限,不可能设计制作出一把上好的乐器。

传统的手工制作乐器,突出的是“精”和“细”。备好原料后,工匠先要“解”木料,把板材切割成长和宽均为4至5厘米的长方体柱材,在火烤防变形后,再用锉一点点把柱材磨到需要的大小,然后再进行粘接、雕刻等。

跟着姥爷、舅舅学了四五年,王凤银才算出师了。但这时的王凤银并没有把制作乐器看作什么了不起的手艺。他有了新的职业,每日忙着挣钱养家,做乐器的手艺也闲置了起来。

1994年,王凤银一家搬到商丘市区居住。工作之余,他融入了一些戏迷队伍。但他发现商丘市区没有传统乐器维修点,很多戏迷的乐器出现破损后都要费时费力地跑到外地维修。于是,王凤银主动提出帮大家维修,没想到,这一修还真修出了名堂。渐渐地,连专业人员都来找他维修乐器。再往后,有人找他专门定制乐器。

长久以来,坠胡、三弦“琴壶”前后的材质都保持一致,不是同为板材,就是同为蒙皮。王凤银大胆地把蒙皮破损的一面更换为板材,发现效果还不错后,他又几经调试,最终确定了前面为板材、后面为蒙皮的新型坠琴。

这种改进后的新型坠琴音色洪亮,与传统型三弦低沉的音色有了明显的对比。在此基础上,王凤银再次大胆尝试,加长了坠琴的琴杆,使乐师通过操控更长的琴弦弹奏出高中低音,改变了传统坠琴的某些缺陷。

现在,王凤银采购了一批名贵红木,配以精细的工艺,制作出仍为方正头、如意头、龙头等传统造型,但音质、材质、精细度都高出传统乐器的新乐器。

王凤银认为,要把乐器做好,还要把制作乐器的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制作一把坠琴至少需要一周时间。因为费时费力,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学习手工制作乐器的技艺了。王凤银因此倍感压力,但好在他的女儿已经基本学会了这项技艺。

采访中,王凤银即兴演奏了一曲。那悠扬婉转的琴声,如潺潺流水般清澈,仿佛能洗涤心灵的尘埃,令人沉醉……

责任编辑:王姗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