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石材厂工匠,到文物界“中医”,他——(引题)
跟着石头玩“跨界”(主题)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王飞 李冬阳
12月29日,齐长城遗址长清段起点,又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长城断面上,依稀可见数条细小的裂纹。房立民打开随身携带的布包,各种工具一字摆开。搅动着一小盒泥状物质,他像一位专注于手术的大夫一样,开始“缝合”起这些裂纹。
寒风冻得人掏不出手,可房立民却非常专注,他先用小边铲填充缝隙,再用小毛刷扫出肌理。“等晾干了,颜色跟断面本体就非常接近了。”完工后,房立民退后一步,反复打量着修复的效果。
“别人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对我来说,不修长城真遗憾。”一句话,道出了房立民对齐长城的感情。
石匠跟石头“要文化”
现年63岁的房立民,跟石头打了30多年交道。20世纪90年代,他在国营石材厂负责石材装饰材料的制作。原本跟文物古建毫无关系的他,在1993年的一个机遇下,跟着石头“跨界”了。
“当时,山东省启动了一次全省古碑复制行动,我非常幸运地参与了这次复制行动。”在寻访古迹、查询古籍资料的过程中,房立民才发现,自己以往天天面对的石头,竟然还有这么深厚的文化渊源。透过一通石碑,可以了解碑文的历史文化价值、古碑的传统制作工艺……这次经历,像是打开了现代石匠与古代石匠的一扇对话窗口。
“跟石头要文化!”房立民这样形容自己研究石头的过程。“古人是怎么上石选料的?毛坯工艺是怎么进行的?”带着一连串的好奇和问题,房立民的足迹开始向外延伸,他访遍省内名碑和石头古建筑,观察它们的现状;回来搜罗这类文献资料,大量翻阅查询。
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对这一学术方向的热爱与执着,房立民丝毫不输旁人。靠着长期的钻研,他于2000年考取了文物修复相关的资质证书,并组建了自己的文物修复团队。
研发文物修复材料
在房立民参与修复的石头古建中,位于单县的百寿坊算得上很典型的一个案例。
百寿坊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牌坊上雕有一百多个不同的“寿”字,气势雄伟,是全国罕见的典型清代石雕建筑。随着时间流逝,地基沉降,牌坊一侧出现了倾斜的迹象,如不及时加以归安和扶正,建筑会继续倾斜进而倒塌。
2014年,接到这一修复任务的房立民,带着团队对地基进行勘测,并与山东建筑大学相关专业的教授探讨学术,根据勘测到的地基数据制定了科学的修复方案。
区别于普通的石头建筑,百寿坊的石头结构极其复杂,运用了大量榫卯结构。“在我们常见的榫卯结构基础上,古代工匠还加上了很多‘暗鞘’,这些复杂的结构都是为了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房立民说,修复人员需要将牌坊加以固定,将倾斜一侧的结构一一拆分,将每个构件按照顺序编号和包装,在重建地基后再按照原有的结构组装恢复。整个过程要求极其严谨,不能与原结构有任何的差别。
修复的过程,对房立民来说像是听古人讲课。“特别是古代匠人那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严谨态度,太值得现代人学习了。”
除了规安和扶正,房立民还需要对石头风化、脱皮等被岁月侵蚀的地方加以清理和填补。“这些地方用什么材料合适?我尝试过很多种办法,最后发现用相同的石头材料,能够保证质地和颜色的均一,同时密度和吸水性也能统一,就跟镶牙是一个道理。”由此,房立民又开始在修复材料研发上下功夫。
在长清区张夏街道,很多人都对房立民打造的“石头博物馆”很熟悉。石头博物馆里,不仅陈列着来自天南地北的石材及石头制品,还展示着房立民用各种石头固体废弃材料研发出的文物修复材料。在修复百寿坊时,房立民就是用石灰岩磨成粉末,加上合成配方,用于修复石头的“病变”。如今十年过去了,房立民多次回到当地随访观察,修复后的百寿坊依然气势雄伟。
为齐长城“把脉问诊”
2012年,齐长城大面积修复工作启动,房立民参与了全线80%的重点段修复。作为年代最为久远的长城,齐长城损坏比较严重,有些地方已经消失殆尽,这给修复工作带来了不少难题。
“你看这一段,因为是土筑结构,如果不加以修复保护,看上去就是个‘土龙’,而且土会慢慢流失。”房立民介绍,齐长城的建造方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全线分为土筑、石砌、土石混筑、石崖山险四种,像长清段就属于土筑结构。
由于缺少考古资料依据,房立民只能边研究土筑方式,边与学术界同仁探讨,边制定修复方案。土筑的修复难点在于断面,生长的杂草和灌木覆盖了原本的构造方式,如果用土回填的话,容易风化和水土流失,不是长久之计。由此,房立民提出,仿照原有的建筑结构,在断面表面再造一个“保护外壳”,既能避免水土进一步流失,又能向世人展示齐长城的土筑结构。而这个“外壳”所使用的材料,就是房立民根据齐长城的土质研发出来的。这一材质所塑造出的颜色和肌理以及土筑结构、视觉效果,都与齐长城本来的断面非常接近。
如今通过这一断面,我们能直观地看到2600年前的工匠所采用的夯土工艺:每层约22厘米的土质结构,层层叠加,这就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建筑方法。
12年间,定期来为齐长城“把脉问诊”,已经成了房立民的习惯。谁能想到,这一切都源于30年前的一次偶然“跨界”,让他找到了一生挚爱的事业。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