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千锤百炼”出精品,匠心传承促新生(引题)
融合古老工艺与现代科技,乡村铜匠盖起创意产业园(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榆
经过锻打、成型、烧斑、显斑、露斑等30道工序,在工匠手中“千锤百炼”长达数月,一件工艺复杂、技术要求极高的斑铜作品方能完成……地处滇东北、乌蒙山腹地的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流传着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斑铜制作工艺。出生于1988年的张伟,是曲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泽斑铜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在斑铜制作工艺传承中,张伟做了很多关于工艺过程、造型、文化传播等新的尝试,让这门古老的技艺被更多人熟识。同时,越来越多年轻人受到感召和鼓励,努力学习技能,加入到保护和传承的队伍中来。
辞去工作回乡传承
“斑铜,妙在有斑,贵在浑厚。”来到会泽县铜匠街,一户人家门头上挂着“张氏斑铜制作技艺传习馆”的牌匾,参加完交流展览会的张伟刚刚回到家中,热情地将记者迎进院内。
庭院正门右手边的一面整墙上,挂满了手工制作的各类工具,两位年轻的学徒在一旁忙着做水瓢形状的工艺品。在琳琅满目的斑铜展品室,张伟拿起一件件宝贝“炫耀”,“张氏斑铜”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在他的侃侃而谈中清晰呈现出来。
“从小就跟在父亲身边打下手,拉拉风箱,就觉得好玩。其中一些工序,看起来就像变魔术一样。”张伟是会泽“张氏斑铜”的第十三代传人,耳濡目染之下,斑铜制作过程对他产生了独特的吸引力。大学时期,就读于昆明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张伟,还积极联系材料学院郭忠诚等教授,对斑铜制作的显斑着色工艺进行研究,用进口原子吸收仪、光谱仪等精密仪器分析药水成分,并科学量化其传统配方。
父亲张克康去世后,张伟决定辞去工作,回到家乡当一名铜匠,承担起传承和坚守的重任。张伟说:“斑铜是一种情感、一种文化,希望在我们这代人的努力下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斑铜的独特魅力。”
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每天清晨,张伟总是早早地来到铜器铺,亲自逐一完成净化、回火、成型、烧斑、煮斑等工序,这也是对工匠技术、经验、耐心和毅力的巨大考验。
“经过植物药水多次浸泡后,铜器上逐渐显现出斑斓花纹,在自然造化和妙手匠心的共同作用下,一件美丽的生斑器皿初现雏形。”炉火旁热气灼人,张伟手中的活儿到了最关键的显斑环节。据他介绍,显斑操作直接影响到斑铜的斑花好不好、结晶多不多、斑花透不透亮,被老辈人认为是“最美的瞬间”。
家传的手工制铜工艺加上大学期间学习的化学专业的理论,张伟承担起会泽斑铜工艺新一代传承人的重任。“将现代造型艺术设计运用于创作之中,才能不断创新突破。”在如今的斑铜作品中,除了鼎、炉、瓶、筒等传统工艺品,张伟还创作了具有云南民族风情的《傣家少女》新作品,以及简单适用的钢笔、打火机等办公用品和装饰小挂件,在市场上大受好评。
“一件好的斑铜作品,器形古朴,纯铜质感深厚,又布满细密晶斑,低调中暗含绚烂。”张伟认为,斑铜作品的精美在于造型、斑纹二者统一呈现出的艺术审美效果。因在保护和传承会泽斑铜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张伟先后获评云南省第七届百名拔尖农村乡土人才、云南省云岭技能大师、曲靖市首批“珠源工匠”等荣誉。
推动创意产业转化落地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工艺水平,张伟刻苦钻研制作工艺,还多次到云南艺术学院进修。他还前往安徽省铜陵市参加艺术铸造行业金属表面着色研讨班,参观铜文化产业基地,学习铜表面高温着色工艺、硅溶胶熔模铸造工艺等知识,解决熟斑生产工艺中精细度不够、成品率不高等技术难题。
悠久的文化背景、令人惊叹的技能水平和精美的工艺产品,吸引了不少省内外爱好者专门前来铜匠街,向张伟拜师学艺。“对传统手工技艺而言,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着“甘愿奉献,授人以渔”的宗旨,张伟先后培养了20多名学徒,激励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加入斑铜技艺的传承。
“目前,我们规划建设的会泽斑铜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准备投运,里面会有体验区、加工区、展厅、文创研发区等多个功能分区。希望在多个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能够尽快落地呈现,推动解决斑铜手艺传承散、弱的问题。”对未来的产业发展规划,张伟充满了期待。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