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王冬龄书法艺术展闭幕:津门问道 回响不已

来源:天津日报
2025-01-12 14:22

原标题:王冬龄书法艺术展闭幕,一场深刻的对话正在开启——(引题) 

津门问道 回响不已(主题)

天津日报记者 张帆

近日,“津门问道——王冬龄书法艺术展”在天津美术馆闭幕。本次展览共展出王冬龄的代表性作品百余件,涵盖楷、草、隶、篆等多种书体,既有巨幅作品,也有扇面、册页等精致小件作品,既见传统功底,又具现代情怀、时代精神。

此次展览累计接待全国各地观众11万余人次,受到全国网友高频搜索和关注,浏览总量近300万次,荣登“中博热搜榜”2024年11月全国十大热搜展览,在《新快报》评选的“2024艺术界年度十大关注事件”中排名第二。

展览闭幕式上,本次展览策展人、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天津美术馆馆长马驰,市书协副主席孟巍与王冬龄展开对谈,向到场的嘉宾、观众阐述王冬龄的艺术观。

书法须与当代艺术对话

回顾自己的艺术之路,王冬龄说:“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跟着老先生学写字。1961年,我考取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因为当时想要培养自己以后当中学老师,所以什么画种都学了一点皮毛。后来,我于1979年考取中国美术学院首届书法研究生班,这是让我真正能够走上书法道路的原因。在来到浙江美术学院之前,我有幸拜林散之先生为师,积累了一点基本功。直到来浙江美术学院之后,我的创作意识才增强了。开始只是想做一名很优秀的书法家,后来才明白,我要做一名艺术家、一名当代艺术家。”

在王冬龄看来,书法是代表中国精神文化的根源,将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力。“我有两个观念和抱负。第一点,我希望中国书法到了21世纪必须跟当代艺术对话,使它成为当代的艺术。另外一点,希望中国的书法在世界能够有更多的欣赏者与爱好者。”

“在书法这个领域,王冬龄先生背负了从传统到现代、从现代到当代、从当代到未来的种种问题,并且用自己的方法来逐一打开这些问题。”马驰谈道,“作为美术馆,我们愿意对这样的艺术家进行长期研究,也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是怎样进行学术建构的。除了带来视觉上的欢愉,它更应该是悠远、深邃的,经得起来自历史的长久的凝视。”

必须临摹、创作、展览

“古人聪明地创造了圆锥形的毛笔,‘唯笔软则奇怪生焉’。”在王冬龄看来,“中国的书法为世界艺坛提供了细腻而变化无穷的线条,这根线条能够承载作者的情感、情绪和精神……中国的文字有好几万个,每一个字有5种书体,历代的书家又有不同的风格单元。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宇宙。它带给你千变万化。书法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蕴含情感和精神。所以书法在今天,必须临摹,必须创作,必须展览。”

谈到展览,王冬龄直言:“在国内外我一共办过四十几次个展。每次展览对我来说都是一个促进,都能激发我创作的热情。这次展览很好地呈现了我对书法赤诚的热爱、对艺术毕生的追求。作为书法学习者,我认为自己的机遇很好,能在美术学院做老师,又能做交流,然后又有机会跟学生一起教学相长,相互启发受益。所以,我有这个使命,应该把书法做好。”

他专门为此次展览书写了毛主席词作《菩萨蛮·黄鹤楼》,李白骈文《春夜宴桃李园序》的巨幅楷书、巨幅隶书作品。他说:“‘写大’是我在国外获得的启发。我在明尼苏达看到一位当代艺术家把一个电插头放大了几十倍,那它就不再是生活中的插头了。所以大的作品就是为了让人走进去。我们一定既可以写小的字,也不能排除大的字,同时可以用宣纸,也可以用镜面不锈钢。”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传统?继承传统?又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王冬龄看来,“现代社会给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丰富的材料,包括颜色。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除了书写之外,可能需要突破,需要扩大。我实际上是一边在一点点锻炼传统的功力,一边又大胆地去创作。我觉得书法家要向做艺术的人、学艺术的人,吸收审美的能力。一个写书法的人,既要扎根立足又不能狭隘局限于传统的碑帖。”

背负传统,面向当代

“因为我是策展人,所以比较喜欢从展览的角度来思考书法。”邱志杰特别谈到了王冬龄作为书法艺术家展现出的鲜明的“展览意识”:“王老师的每次展览都是一件完整作品,他是位有明确展览意识的书法家。今天的展览文化会激发一名艺术家对时间和空间的创构能力。‘津门问道’与王老师其他的展览不太一样,时间跨度应该是最大的,最早的作品是在20世纪60年代。这是一个由书法作品、书法装置和书法表演作品共同形成的展览作品。这种展览的意识,其实是逼着我们往新的方向去发展。”

“大家从这个展览中可以看出,王冬龄先生60多年来的习书历程。”孟巍说,“王老师自青年时代师承林散之、沙孟海、陆维钊等老辈巨擘,从纵的根脉承载着深厚的传统;而后在海内外践行‘大字走世界’,传播中国书法;最终以‘书非书’这一理念成为现当代艺术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在当代书法家的个案研究中,王冬龄先生背负着从继承传统到面对现代,再到面向当代的种种‘碰撞’,而且这些‘碰撞’在他那里都产生了绚丽的‘花火’。”他认为,王冬龄最大的贡献是对“传统书法”和“书法传统”的理性区分,“他把握前者的历史成法,伸张后者的当代活力,从当代观念出发追寻历史根脉,发现、激活传统中有益于现实创造的因子,所以非常鲜活有力。他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历史理解和承担,而立足于创造性的转化或转化性的创造,这才是他的书法艺术的出发点以及逻辑力。”

马驰表示:“‘津门问道——王冬龄书法艺术展’期间,国内外的大量观众慕名而来,他们不顾远途到现场观摩,还兴致勃勃地在留言簿、网络端认真记录和表达自己的观感。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大家对传统艺术的关注,尤其是对传统艺术如何发展的关注,不但没有削减,反而更加强烈。”

闭幕前夕,王冬龄还与天津美术学院师生进行了交流座谈。座谈会上,王冬龄对“津门问道”书法艺术展进行了回顾总结,分享了自己深耕书法教学及创作实践的感悟。此外,他还结合自身创作实践,深入剖析楷书、草书等书体的学习要点,鼓励学生在遵循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展现艺术风格。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