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劳模风采·宿迁市劳动模范|胡栋:硬着头皮也要干 要干就要干成

来源:中工网
2025-01-22 14:33

他是满腔抱负的“高材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却毅然放弃大城市的繁华,回到生他育他的小村落。

他是创新治理的“排头兵”,“四会一约”社会治理、“广场评议会”党建品牌、“党史超市”教育品牌、“红物业”小区管理等,探索一系列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新途径。

他是带富致富的“领头雁”,挖资源,搭台子,找项目,响应“村企联建”号召,捷锋帽业、强龙木业、中垦米业,一批家门口就业项目相继落地,村集体经济突破160万大关。

他是社区创建的“小能手”,“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卫生村”“省红石榴家园示范点”“市文明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示范站”,“市‘头雁竞飞’振兴村集体经济‘先进党组织’”,一些列荣誉为乡村振兴绘就了靓丽底色。

111

自2020年任职花井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以来,胡栋积极围绕乡村振兴20字战略,着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他开拓思维,创新工作方法。在充分考虑社区劳动力年龄结构及社区人员生活状态的基础上,通过项目招引和产业结构调整,丰富社区产业项目。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振兴靠项目,项目发展靠头雁。一个大学生,不去外面上班挣钱,干这个村书记有什么出息,估计也干不长,看他能把花井富起来,能让老百姓的生活好起来。听着个别人的闲言碎语,党员群众的满腹牢骚,看着集体收入的负增长,社区的破旧面貌。让胡栋心生畏惧,心里也打起了退堂鼓。可是既然做了选择就别无退路,硬着头皮也要干,而且要干就要干成,要干就要干好。

如何让这个“老火车”焕发“新神采”,成了摆在胡栋面前的第一道难题。首先想到的是从阵地提升入手,注重固本强基,建强战斗堡垒。“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阵地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近两年,胡栋紧扣基层党建阵地、文明新风引领等核心元素,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提档升级,现阵地面积达1500平方米,功能室配备齐全,极大地改善了办公和服务环境,真正做到了“有事您来办,没事您来玩”。同时社区构建“一委两站五岗”组织架构,坚持定岗定人定责,凸显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核心堡垒作用。其次,从队伍建设角度,注重“头雁”效应,培育领富先锋。“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而要想在村里“一呼百应”,村“两委”班子必须坚强有力。胡栋首先从优化班子结构入手,逐一和班子成员谈心,提升他工作的积极性。在镇党委的支持下,新增4名年轻同志进入“两委”班子,形成了老中青搭配的班子结构。“一个好汉三个帮”,在致富路上,注重发挥村干部和党员引领带头作用。村干部中有5人、社区党员中有8人带头创办项目,涉及农业种植、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多个行业,共计带动群众就业200余人,人均月收入增加近3000元。最后,从发动群众角度,注重群策群力,汇集发展动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胡栋围绕“支部牵头、干部带头、群众献策”的工作思路,将群众的意见作为工作开展的“指向标”,组织开展“届中看承诺”“乡贤座谈会”等系列活动,请群众真正参与到社区建设,让村民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变“等靠要”为“主动干”。

社区这个“小火车”光跑起来了还不够,看着周边优秀地区人家跑出的都是“和谐号”“复兴号”的加速度,胡栋不由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村里这个“T”字头的小火车,变成“G”字头的高铁动车,振兴看产业、产业看项目。首先,胡栋紧盯“村企联建”,丰富集体“家底”。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作为社区“大家长”,积极响应“村企联建”号召,主动联系、对接本地企业。2022年初,在多方考量和商谈的基础上,社区的手和大型帽饰集团捷锋帽业紧紧握在了一起,社区以厂房入股,企业在社区开设分厂,每年可为社区提供12万元分红,实现税收50万元,提供80多个就业岗位,人均月收入近5000元。此外,社区还先后建成强龙木业、中垦米业等一大批家门口就业工程,可带动200多位村民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成功将集体经济发展由“单打独斗”转变为“联合作战”。其次,紧盯“沉睡”资源,提优产业质效。全面整合社区集体不动产及经营权,通过招投标进行合法流转,提高资产的利用率。胡栋带领村支两委一帮人清理收回公共空间土地450余亩并对外发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近30万元;同时还盘活拆并花井小学和老村部资产,引建物流公司、汽车零配件加工等“三来一加”项目,增加收入16余万元;此外,社区通过项目招引,社区入股等方式,先后投产达效水蛭养殖、加华猪场等经营性收入项目,共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4万元。

紧盯关键人群,做实富民增收。目前社区人群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一类是留守人群。对于在外人员,胡栋定期组织开展村居观摩活动,带领他了解村部建设、村集体增收项目等,鼓励返乡创业。其中强龙木业就是胡栋成功招引商人张总返乡创办的。而关于留守人员,又可分为三类,分别是: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他以前的生活状态可以用三句话来形容:老人一堆一堆讲是非,妇女一桌一桌麻将推,儿童一个一个手机飞。而随着家门口就业项目相继落地,社区也组织开展企业招工招聘活动,并设立留守儿童“四点半课堂”,他的生活状态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里又可以用三句话来形容:老人一群一群田里忙,妇女一台一台机器响,儿童一屋一屋学习赶。

可以说,社区产业项目的建设,不仅强了社区,富了百姓,更是促进了社会风尚向善向好。社区集体有了收入,也就有了更大的底气和能力为社区老百姓做更多的民生实事。近年来,社区通过自身和各方的共同努力,新建了村部娱乐广场,健身广场;修建了水体公园,健身步道;架设了路灯;新建了生产路,并对社区部分道路进行了黑色化。现在的花井是水波粼粼、道路宽阔、村庄整洁,到处是鸟语花香,随处是欢声笑语。社区老百姓生活的巨大的变化,似乎也是在回应着他当初的选择。(宿迁市总工会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姗

媒体矩阵


  • 工人日报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