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打造“工匠之城”为抓手(主题)
枣庄市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副题)
近年来,枣庄市聚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发挥“鲁班故里”资源优势,大力创建“工匠之城”,在全市形成工匠人才集中涌现、创新创效成果倍增的生动局面。相关做法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省委深改办《改革与制度创新》刊发并报中央改革办,《新华社山东要情动态》专题刊印。
高位推动 “工匠之城”创建积厚成势
枣庄市委、市政府出台《枣庄市聚力“强工兴产、转型突围” 叫响“鲁班故里” 打造“工匠之城”实施意见》,作出“擦亮一个品牌,建设四个高地”的工作部署,举全市之力打造“工匠之城”。市长签发“设立鲁班工匠日”议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通过,将每年6月11日设立为“鲁班工匠日”,是枣庄建市以来第二个纪念日,枣庄成为全省第二个设立“工匠日”的城市。高规格举办“工匠之城”创建发布会,30余万职工线上、线下观看,全市上下形成创建共识。举办第六届鲁班文化节暨枣庄市首个“鲁班工匠日”系列活动开幕式,制定发布“鲁班工匠”专属标识,编印“鲁班工匠”专属邮册,承办2024“传承鲁班文化、弘扬工匠精神”鲁港澳职工交流会,开展工匠大走访、工匠事迹报告会、创新成果展、劳模工匠专题疗休养、工匠风采美术书法摄影展览等活动,建设覆盖各区(市)的“鲁班工匠”主题公园、工匠街、工匠墙、工匠栏,全市上下形成尊崇工匠、争当工匠的浓厚氛围。
2023年4月28日,枣庄市举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工匠之城”创建发布会
广泛发动 工匠培育沃土深耕厚植
实施市、县、企业三级“纵向评”,行业、系统“横向评”的工匠评选模式,已打造“鲁班工匠”“滕州工匠”“丰源工匠”等110余个工匠品牌,培育1242名各级工匠,工匠人才涵盖煤炭、化工、水泥等传统行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行业,涌现出师徒工匠、父子工匠、夫妻工匠、姐妹工匠、乡村工匠等各门类、多类型的工匠人才,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发挥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辐射带动作用。其中,“齐鲁大工匠”“山东手造大工匠”该市连续3年“十有其一”,2024年度“鲁班首席工匠”榜上有名。广泛开展“鲁班传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参与职工超百万人次,促进职工提升技能,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创新实施“未来工匠”培育计划,将工匠培育触角前置延伸到大中专院校,组织具有创业经验和职业规划资格的专业人才,组建“未来工匠”职业规划导师团,举办“留枣创业、工赢未来”职业规划宣讲会,推动设立企业、项目开放日,开展“未来工匠”入企体验活动,与有留枣来枣创业就业意愿的学生签订《枣庄市“未来工匠”培养意向书》,建立“未来工匠”孵化库,分类管理,跟进培养,采取“名师带徒”“课题攻关”等方式,优先为“未来工匠”提供学习、实践机会,为工匠队伍发展壮大积蓄后备人才。
平台联动 工匠人才作用充分发挥
成立“枣庄工匠学院”,设立7个“枣庄工匠培训基地”、7个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项目,建成2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打造省、市级创新企业71家,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59个,为工匠人才发挥“传帮带”作用提供舞台,带动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4.88万人、高技能人才超10万人。成立“枣庄工匠联盟”“枣庄市创新工作室联盟”,构建起学习培训、技能交流、成果共享机制,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引领创新创效,带动职工完成技术革新8000余项。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揭牌运行鲁班纪念馆、墨子纪念馆、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等24家“枣庄市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劳模工匠助企行”“工匠展风采 倍增当先锋”等活动200余次,引领广大职工精进技艺、匠心筑梦,形成发展的强大内驱力,为强市建设提供更加坚强的人才支撑。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