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e网评丨防止AI滥用和AI依赖,是全社会面临的考题

来源:中工网
2025-03-03 08:20

e网评

龚先生

随着AI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喷涌而出,如今,高校论文的“AI味”也日渐浓郁,引发了老师、学校和全社会的普遍担忧。

近日,一则“大学老师说AI作文全判0分”的热搜显示,老师对部分学生滥用AI持鲜明反对态度。

据央视新闻日前报道,AI工具已成为不少大学生完成报告、论文的“神器”。少数学生中出现了利用AI伪造研究数据、进行实验图片编辑、替代自主设计等不当或学术不端行为。

1

网友几乎一边倒地支持老师,并且喊话大学生,“不要让AI夺去你的思考力”“自主思考与原创价值无可替代”……

大学生如果滥用AI工具并产生过度依赖,直接结果可能涉及学术不端,长远来看,则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力、创造力、思维力。

围绕AI工具的使用,师生之间的“斗智斗勇”也显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深刻改变着传统行业,也挑战着一些既有的社会规则,教育思维和模式也要面临考量乃至变革。对于高校来说,如果对大学生使用AI工具不加以规范,必然造成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术诚信危机和育人成才效能的减损。

面对这一形势,高校纷纷给AI工具使用立规矩,复旦大学不久前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列出了禁止和允许使用AI工具的范围,出现严重违规者,论文成绩将被认定不合格,影响学生取得学位。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也在出台或试行相关规定和办法,对学生借助AI进行论文写作予以规范。

2

图源:新华社

如何运用AI工具,有两点,当前已经形成社会普遍共识:第一,用AI抄袭和AI赋能是两码事;第二,AI不是不让用,而是应该考虑好怎么用。

纵观高校为AI使用所立的规范,不难发现,高校并没有采取一味禁止的手段,而是对AI工具使用试图划出明确界限——既看到了AI提高学习效率的一面,鼓励学生用AI检索文献、处理数据、分析问题、翻译难句,但在论文、考试以及尤其注重原创性思考的任务中,则要求必须坚决和AI划清界限。

立规还只是硬币的一面。不少高校老师抱怨,生成式AI作业不像直接抄袭论文那么好识别。对此,也有团队正在研发识别AI生成内容研发科研诚信检测系统,“用魔法打败魔法”,管住AI滥用。也有不少大学生呼吁高校评价体系改革,论文和作业进一步强调创新性,而非重复性,这样AI依赖症可能就轻一些,因为“不怎么用得上”。

龚先生反复实践各个AI工具后发现,能够明确向AI发出指令、高效运用AI工具完成任务并不简单。“使唤动AI”要求人必须形成新的思维模式和逻辑体系去梳理归纳以及提出问题。相信这也是一些人感慨“我的AI不怎么好用”的原因之一。因此,学习如何面对、使用AI工具,可能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麻烦”,而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趋势。

其实,远不止是高校,多则热门事件中都有技术滥用和过度依赖的影子,比如,小学生的寒假作业也充满AI味儿,有老师用AI为学生写评语,最近还有一位围棋手用AI比赛被处罚……这些大多在一个关系上犯了糊涂——人工智能是人类创新的朋友,而不是造假的同伙。

3

图源:新华社

种种迹象表明,生成式AI冲击着传统教育模式,探讨其使用边界,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也是全社会要应对的课题。

首先,需要明确人与AI之间的关系——AI应是助力者,人才是主导者。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人们应把AI看作辅助工具,而不是完全依赖它解决所有问题,被AI压缩自己的探索与成长的空间。

其次,法律监管跟上、检测技术升级也至关重要。相关立法以及辅助的检测技术手段要跟上,明确AI使用的界限和范围,对于滥用AI的行为作出处罚。

最后,要把技术伦理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的技术使用观念。

如何用新的教育视角去面对“AI延伸”的人类个体,去更好地引导、培养、提升学生的AI技术素养、认知水平,在人工智能井喷的新时代,如何培养和成长为人格完整、思维丰盈、无法被技术代替的“人”——在这些纷至沓来的教育问题面前,未来已来,未来还远。

责任编辑:李靖

媒体矩阵


  • 工人日报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