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馨 黄燕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李源清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材料的应用不仅在视觉上给人美观环保的感受,更是一条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广东省韶关市竹林面积位居全省第一,丰富的竹资源催生了竹产业,多样化的“以竹代木”“以竹代塑”应用场景,正逐步引领着低碳环保的新风尚。
“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近年来,我们非常注重对科技研发团队的培养,去年研发出以100%纯竹材为基材制作而成的绿色环保板材——竹馨板,投入市场后反响很好。”始兴县华洲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卫东介绍道,“竹馨板这个产品推开后,我们每年可以消化20万到30万吨的竹材,计划5年内让竹材的产能提升50%以上,实现‘以竹代木’的转型。”
但是,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一直是困扰传统板材产业发展的瓶颈,寻求技改创新的突破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新锚点。“近两年,我们响应国家‘以竹代木’的号召,立足当地竹资源丰富的优势,投入大量的资金在技术、设备和产品创新上,用科技撬动竹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日前,韶关市发布了《关于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14条政策和资金支持措施,力争到2026年,全市竹业总产值达100亿元。
随着各项扶持政策的不断加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活力越来越足,“科技强企”的路子越走越宽。“最初加计扣除比例50%到现在的100%,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华洲木业的财务负责人说,“2023年以来,我们享受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退税1959.4万元。”
竹加工驶入“筷车道”
走进翁源县康源碳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声隆隆,作为新进入“以竹代塑”赛道的选手,康源公司竹制品车间于2024年9月正式投产。
“竹产业要发展好,规模和产量必须上来,建厂前我们也担心流动资金的问题。”与很多计划从事竹加工行业的人一样,公司法人吴东如也存在担忧。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起“以竹代塑”倡议,一系列举措为推进竹产业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也逐步打消了吴东如的顾虑。
在国家“以竹代塑”的号召下,该厂依托村镇竹产区拓展“原料—加工—产品—营销”上中下游产业,加速“以竹代塑”产品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日均加工毛竹可达60吨。
“我们取得营业执照后,收到了新开办企业指南,里面有税务信息确认、发票票种核定等涉税事项的操作流程,很清晰。”吴东如介绍道。“目前市面上竹产品的经济效益很好,我们第一个月就售出了3000多包竹制筷子,销售额达80万元,是一个很不错的开始。”
竹产业走出“富民路”
竹制品厂开局良好,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也给百姓生计带来了大变化。
“加工厂按计件,时间上灵活自由,既能照顾家里、打理大小农活,出货量大的时候,一个月能挣6000多元!”坝子镇村民刘大姐说道。据了解,康源公司为当地村民提供了近10种工作岗位,解决了周边60多名村民的生计问题。
一根根小竹子圆了家门口就业梦,也让竹农更有盼头了。“我们是附近种植毛竹的农户,以前都要自己找买家来收竹子,现在有了竹制品厂,本地的竹子都供给公司车间加工生产,能卖550元一吨,销路问题顺利解决了。”坝子镇的农户黄先生说道。据统计,康源公司每月要从全县各镇竹农手中收购2000多吨原材料,支付竹款超110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竹农增收。
从一根竹到一块板、一双筷,韶关竹产业发展一头连着技改创新,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在“以竹代木”“以竹代塑”新路径上,助推韶关经济实现“含绿量”和“含金量”双提升。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