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榆
砍收甘蔗、捆扎成束、装运上车……近期又到甘蔗丰收时节。在云南省普洱市各个乡镇的甘蔗种植基地中,蔗农们在蔗林间忙碌穿梭,紧紧把握时节,奋力砍收甘蔗。 “糖料甘蔗的产量与收购价格较为稳定,亩产量大约为6吨。今年的收购价为每吨470元,去年种植了120多亩甘蔗,预计能有33万余元的收入。”威远镇蔗农杨昌云说。
“一根甘蔗两头甜”的绿色经济模式
小小的一根甘蔗,一端连接着蔗农,另一端连接着制糖企业。
一捆捆排列整齐的甘蔗有序地堆放在地里,满载甘蔗的货车接连不断,将新一季的“甜蜜”原料源源不断地送往糖厂。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恒东制糖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与缭绕的水蒸气,甘蔗通过运输槽进行压榨加工,再经过过滤、提纯、结晶等工序后,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白砂糖“新鲜出炉”。
恒东公司总经理刘成介绍说,“恒东制糖有限公司24/25榨季,预计收获面积1.7万亩以上,实现农业产量九万五千吨,工业入榨量8万吨以上,实现农业产值4,500万以上,工业产值6,500万元以上。预计今年新种植面积15,000亩,来年工业入榨量达到13万吨,农业产量达到14万吨,实现工业产值1.1个亿。”
正在交蔗的蔗农王勇说:“今年甘蔗收购价475元每吨,每亩补助300元,(甘蔗)运费由公司承担,收入还是可观的。”
景东县甘蔗种植历史悠久,凭借优越的气候与土壤条件,素有“糖库”美誉。近年来,景东县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创新推动甘蔗产业升级。一方面,推广良种良法,提供种植补贴与农技培训,进一步提升甘蔗产量;另一方面,糖厂生产线的技术升级也为提质增效注入动力。恒东制糖通过改造生产线,生产效率与糖品质量同步提升。此外,蔗渣、滤泥等副产品的循环利用,逐步形成“一根甘蔗两头甜”的绿色经济模式,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赋能 “一根甘蔗吃干榨尽”
在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的一个生产车间内,过去一度废弃的蔗渣正按工序流程被加工成可降解餐盒。经相关质检后,它们将从我国西南边陲发往欧洲、美国等海外市场。
作为入驻园区的首批企业,绿赛可新材料(云南)有限公司负责解决蔗渣的难题。该公司负责人乔兴鼎说,由于环保无污染,这类产品受到一些航空公司和大型连锁餐饮企业的欢迎。
耿马是云南省第一产糖大县,是国家糖料蔗核心基地县,甘蔗种植面积达40万亩,覆盖2.3万农户12万人。全县蔗农人口占农业人口的57%,蔗农人均甘蔗收入达7700元,甘蔗收入占农民收入的60%以上。不论甘蔗种植面积、工业入榨量、产糖量还是酒精产量,耿马均稳居全省第一,甘蔗综合利用走在了全国前列。耿马县每年榨糖会产生40多万吨废蔗渣,过去多数通过焚烧、堆肥等方法处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如今在绿赛可新材料(云南)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蔗渣经过精制、改性、模压等工序后,被加工成餐盒、杯子、包装盒等几十种可降解餐具,走向全球市场。 “这种产品在自然环境下可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非常环保,目前公司形成了年产3万吨蔗渣模塑产品的产能,产品出口欧美、日本等地。”乔兴鼎说。
该项目落地耿马产业园区,现已有4套蔗渣改性制浆系统,50台自动成型定型机和在线切边机及相关检测设备,形成了近7500吨/年的产能。2023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被认定为云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企业。2023年产值达3083万元,2024年产值达4453万元。后期将建成10条先进生产线,年产3万吨可降解模塑产品,可实现年产值6亿元。
将蔗渣制成可降解餐饮具需要经过精制、改性、模压等工序。这一创新产业不仅消化了本地糖企榨糖产生的大量蔗渣,还通过延伸产业链,形成了生产、制造、蔗渣再利用的闭环,实现了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原本由蔗渣制成的浆板每吨产值仅有3000多元,如今加工成模塑产品后,每吨产值提高到约2万元,最高可达10万元。这一转变直接带动了当地近600人的就业,并为更多要素企业的集聚起到了示范效应。
不仅是绿赛可公司,耿马县依托沪滇协作和广西洋浦南华糖业集团等战略合作平台,梳理出一批重点招商对象、招商项目,开展精准招商、上门对接。仅4年多时间,就有国内一批企业入驻园区,一条“甜蜜全产业链”正在耿马迅速建成。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