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画家俞德生:画画和做人只求“从心所欲不逾矩”

来源:常州日报
2025-03-20 15:47

原标题:

画家俞德生:画画和做人只求“从心所欲不逾矩”

常州日报记者 凃贤平 通讯员 周勃

“今后画画的人,更需要个性,更需要创造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AI作画、AI生图火爆,在现在这个“人人都是画家”的时代,很多人开始怀疑学画画的必要性。80岁的画家俞德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俞先生并不是从小学画。“真正开始画画,是16岁考上南艺附中。然后,画中国画,一直画到今天。”

8年学艺后,他1970年分到常州灯芯绒厂。“进入车间,雾气迷蒙,我看着五彩的布匹,感觉色彩在跳跃。”

心之所动,一念生花。他创作的车间组画“这里有高山大川”“这里有行云流水”“这里有赤橙黄绿”“这里有喜怒哀乐”,将机械刻板的车间进行了变形处理,采用一种半抽象的形式,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水墨淋漓,墨彩交融。既随意,又大气。

车间组画在北京、上海、南京、桂林等地展出,受到了画界的关注。中国著名大写意花鸟画画家陈大羽看了他的作品连声说:“没有框框,没有框框。”为他题了十个字“至宝不雕饰,神功谢锄耘”。他一直挂在家中的墙上。“这是对我的鼓励鞭策。”

后来,俞先生去常州纺织服装学院任教,并任艺术设计系主任。

“那时候,要带学生去采风、写生。有一年到了皖南的农村,正是秋天,红的枫叶、黄的银杏……树枝缠绕,看着很兴奋。”

心之所向,境之所在。1998年冬天,常州六画家在北京中国画研究院、江苏省美术馆、常州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中国画作品巡回展。他参展的“冬天过了是春天”系列作品,选材就是江南冬春之交的杂树。

他的南艺同学贺成——江苏省国画院人物画创研所原所长评论他的系列作品,是“将中国画的笔墨语汇分解重组。强调了线的表现,线在这里已不是勾画形象的一种手段。线的干湿、粗细、聚散、虚实、随意与着意、飘逸与涩重……组织成了一曲富有韵律感的音乐,是画家心境情感的自然流露。”

中央美院邵大箴教授曾经撰文说:“俞德生的作品既以独特的布局吸引人,又以动人的、错落有致的笔墨功力惹人喜爱。”

即使备受好评,他依然觉得中国画要做到随心意很难。“笔画到宣纸上后,墨汁会渲染,要随机生发、临场发挥,这就需要画画的人有硬功夫,也有活功夫。”

近年来,俞先生围绕“杂树乱草野花老屋”进行创作,以朴素、自然的画风来表现原生态的农村生活。比如野花,他喜欢田野里的油菜花、萝卜花。

“画家要找到自己的点,然后走向极限。”俞先生说,他找到了,他的画从车间里来、从学校里来、从生活中来。“现在,我画的杂树有点像树,又不绝对是树,有节奏、有韵律,像音乐、像舞蹈。”

心之所想,一往而生。画自己的画,走自己的路。画了一辈子,他希望自己的笔墨更精到,更有味道,能够触动心灵。“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更是绘画的最高境界,不是七十就能做到的,那是要一辈子修炼的事。今年我已八十,修炼得如何,尽在画中。”俞先生说。

责任编辑:尹文卓

媒体矩阵


  • 工人日报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