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报记者 邰子君
百年历史的传习所里满园春色,婉转的水磨腔悠悠飘荡——日前,在苏州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由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创排的园林实景版《游园惊梦》如约与游客相见,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苏州园林体验“人生如游园,难得一惊梦”。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旅游报记者,今年首场演出票早已售罄。
近年来,“演出经济”日益成为文化旅游业加速发展的新引擎。放眼江苏,以《拈花一笑》《游园惊梦》《天仙缘》等3部“全国旅游演艺精品”为代表的旅游演艺项目,正使得江苏的景区越来越有看头。
持续创新 打造高质量演艺项目
仙缘爱情,艺术重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传说”的源头地,盐城东台与“董永传说”有关的地名有50多处,董家垛、凤凰池、老槐树等古迹保存完好。2020年,东台西溪景区以“董永传说”为创作蓝本,结合现代科技与歌舞表演,打造了大型仙幻实景演出《天仙缘》,生动诠释这一有着几千年历史的美丽传说。
东台西溪天仙缘艺术团团长谢黎明介绍,《天仙缘》演出时长约40分钟,通过恢弘的场景设计,融入自然美景、数字技术、空中威亚和歌舞演出等,以多样的叙事方式和表达效果,让这个家喻户晓的传说焕发出新时代的魅力。同时,演出还巧妙融入了盐城的盐文化,再现了盐场工人炒盐、制盐的场景。开演以来,《天仙缘》不仅被评为江苏省旅游景区智慧旅游创新发展案例,还荣获了全国旅游演艺精品称号,丰富了游客的体验,赢得了广泛赞誉。
《天仙缘》的成功也为西溪景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景区陆续推出了情浸式夜游演出《寻仙缘》、情境戏剧《范仲淹》等旅游演艺项目。谈及这些项目的成功经验,谢黎明认为,旅游演艺项目的开发必须紧密结合当代消费者的需求和审美趋势,尤其是在展现传统文化时,应采用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同时,演出应注重观众的情感体验,避免单向的输出,而是给予观众充分的解读空间,从而提升整体体验,使演出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亮点。
作为无锡拈花湾景区的核心演艺项目,《拈花一笑》实景演出伴随着拈花湾景区共同成长,自2015年首演以来,历经了4个版本的迭代升级,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2020年,拈花湾景区邀请格鲁吉亚雕塑家塔玛拉设计了大型音乐动态雕塑景观加入演出当中,将现代艺术美学与古风意境完美融合。自此,《拈花一笑》已上演近4000场次,吸引了近千万人次观演。
拈花湾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拈花一笑》的运营效果超出预期,与演出内容、表现形式、科技创新等要素密不可分。约15分钟的演出通过光影艺术美学、增强现实科技、全球研发动态雕塑等内容,引导观众走入梦幻艺术空间,展开全景体验与艺术畅想,感悟拈花湾景区的禅意文化。为了带来更好的视听效果,演出舞台采用了画面拼接融合等技术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画面呈现,同时应用20余台激光机打造虚拟现实场景,配合舞台机械和特效的不断变化。
一部高质量旅游演艺作品的诞生并不容易。拈花湾景区相关负责人说,《拈花一笑》的大型音乐动态雕塑景观,是在经历十几次的共创、无数次的细节沟通才孕育而出的。这背后,不只是一位艺术家的灵感和设计,更是拈花湾团队智慧,以及中国文化创意、中国科技力量的集中体现。
深度融合 助力景区持续发展
对于何为高质量的旅游演艺项目,每个景区、每位游客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但也有共识,那便是“没有最好的演出,只有最适合某个景区的演出。”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进入3月,在苏州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由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创排的园林实景版《游园惊梦》重新回归,如约与游客相见。演出选自昆曲《牡丹亭》中的经典两折,融园趣与曲韵为一体,一静一动中实现了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完美结合。
为了更好地展示苏式生活、传承江南文化,《游园惊梦》采用了复归明代“家班式”的演剧传统,在1小时的演出过程中,游客置身于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园林内,聆听演员们的真情演绎。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看表演,园林实景版《游园惊梦》还通过造型展示、昆曲导赏等服务,带领游客全方位了解一台戏的台前幕后,深度感知昆曲世界。
“演员不戴麦。原声演唱,在园林里听昆曲很有意境,没有比这更能代表江南文化的体验了。”上海游客丁静说,整个体验过程总共3小时,包括1小时的演出,和体验画扇面、昆曲导赏等,希望增加演出时长,让游客能在苏州园林里过足戏瘾。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周永博告诉记者,江苏在旅游演艺领域已形成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这些项目能够深度挖掘在地文化,同时以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作为驱动力,凸显现代科技与自然之美的碰撞。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演艺项目中,中小型、定制化的演艺仍是主流,通过串联景区动线,既控制了成本又增强游客参与感,对景区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江苏省演艺集团推进“演艺+旅游”成效显著。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东亮介绍,集团与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溧阳市政府联合打造的“夜游天目湖”项目,以大型主题式与小型分散式演艺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天目湖集聚区的景观与街区中;与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签约文艺演出服务,每年在这两地演出500余场……这些项目非常契合景区、文博场馆的调性,叫好又叫座。
“就比如我们在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打造的‘金陵梦华·御宴’沉浸式演艺空间,以‘演艺+餐饮’的形式,将明朝文化融入每一道菜品、每一场演出中,吸引大量游客前往体验。”周东亮说,“旅游+演艺”不能片面停留在为景区打造一场演出上,而要有更深度的融合。
不久前,江苏省演艺集团还与南京金牛湖野生动物王国达成合作,未来,双方将在景区推出“轻剧本娱乐游戏”项目,完成10个剧情类场景的打造,并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做好野生动物主题文旅项目的推广传播,使其成为具有江苏特色的野生动物主题文化旅游项目。
打造爆款 形成自带流量的IP
自2010年试演至2015年定期上演,《游园惊梦》让昆剧传习所这座小院成为苏州的“城市会客厅”;《拈花一笑》于2015年首演以来,累计演出已超万场,成为拈花湾景区深受游客喜爱的打卡项目之一……如今,江苏各大景区内的旅游演艺项目日益成熟,其中不少已成为景区乃至城市的文旅IP。
周永博认为,从盈利模式来看,旅游演艺既要依赖门票收入,更需通过衍生消费和延伸产业链来实现持续发展。一方面,演艺项目要有差异化定位,并与市场需求高度匹配,提炼文化符号形成强IP,同时以中小型项目穿插其间,通过“微演艺”降低票价门槛,较好地适应碎片化游览需求。另一方面,科技赋能也成为提升游客体验和品牌溢价的关键,沉浸式场景、VR/AR互动等技术运用不仅增强了演艺项目吸引力,也为开发教育、社交等多元化场景提供了可能。
拈花湾景区相关负责人说,文旅目的地和旅游演艺项目相辅相成,是个互相成就的过程,拈花湾景区始终坚持在打造爆款产品的思路引导下,结合景区特有的文化属性、景区定位去打造演艺项目,而不是人云亦云,什么火爆就引进什么。从运营效果来看,《拈花一笑》的推出,有效疏解了旅游旺季时景区的主街人流、扩大了游客容量、延长了游园时间,促进了景区二消综合消费增长,更回归到让游客慢下来、静下来在园中体验的初衷。“同时,我们也密切关注游客的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产品,确保它们始终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
在旅游演艺蓬勃生长的当下,想要打造现象级的旅游演艺IP,江苏仍有难题需要直面。周永博分析,当前江苏在文旅业态创新和文旅项目投资等方面仍面临难题,一些项目对本土文化的诠释仍停留在表象。同时,旅游演艺项目的高成本投入与长回报周期,也使得旅游景区更倾向试水中小型项目,对长期培育爆款缺乏信心。另外,一些项目因同质化创作与营销传播薄弱导致竞争力不足,最终也未能通过持续更新内容和跨区域复制形成品牌效应。
周永博认为,要突破上述瓶颈,江苏可在文化、科技、产业链三端协同发力。一方面,可以深入挖掘大运河、吴文化等资源,结合5G、AI技术打造如数字版《金陵图》般的创新体验;另一方面,需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借鉴宋城演艺“主题公园+演艺”的生态模式,构建“演艺+衍生品+夜间经济”的全产业链。他说:“更重要的是培养专业团队,在内容创作中平衡艺术性与商业性,打造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文化艺术精品、旅游演艺爆款。”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