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技创新春潮涌,人才赋能帆劲扬
进入新时代,一个发展大势愈加清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新深入发展,高新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的最前沿和主战场,科技实力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中的根本支撑作用愈发凸显……“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大道至简的理念,更需要行之有效的方式去践行。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着重强调了科技与人才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科技,始终稳居“第一生产力”的王座。DeepSeek在世界一鸣惊人,机器人跳秧歌惊艳春晚,亚冬会实现100%绿电供应,特效加持的电影《哪吒2》票房屡创新高,“黑科技”赋能非遗更显中国范……今年开春以来,一个个“现象级”的新科技、新场景、新气象纷纷涌现,这些生动案例彰显着我国科技创新持续深化,更展现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向阳而兴的蓬勃生机。
从大国到强国的迈进,科技创新是必须在手的“入场券”,我国处于何种位置,不妨选取最有说服力的证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第十一位,是排名前30的经济体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也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看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实力,既要看全局。也要看一域。在江苏,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增至14个,也是全国最多;在浙江,“六小龙”强势出圈,新质生产力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在广东,未来产业已在前瞻布局,抢占具身智能、量子科技、6G等前沿领域同时,还要谋划布局一批省级未来产业创新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上打头阵,经济大省正落实着挑大梁的责任,力求取得新的更大成绩。把视线投到更广袤的地方去看,小到省域,大到国家,唯有主动把握科技创新的新动能,才能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全新定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具有指向性的话语,绝不是概念的表达,而是实打实的时代机遇。从客观角度来审视,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其中,秉轴持钧的关键,还是“人”的力量。
在一个个“何以江苏”“何以浙江”“何以广东”的现实之问中,“人才优势”是最有说服力的答案。2024年的数据显示,江苏累计建设博士后创新载体1628个,累计招收博士后3.5万余人,在站博士后1.3万余人。这一项项数据,才是让经济大省充满信心的“家底”。
当优秀人才走向时代潮头,“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然而,参天大树又并非一日养成,培养人才已是一种当务之急。今年两会就提出,要持续推动高等教育提质升级,推进优质本科扩容,进一步增加“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招生规模。与此同时,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公布本科扩招计划。不少高校更加针对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进行扩容,这对于科技创新的剑有所指,已越发清晰。
科技创新春潮涌,人才赋能帆劲扬。全国两会闭幕后,“抓落实”成为关键。各地应积极行动起来,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措施,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
经济大省要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其他地区也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创新发展路径,培育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从“盆景”变“风景”,让“愿景”成“实景”,人才宛如在科技沃土中埋下的一粒粒种子,假以时日,必将迎来丰硕的成果。(谢伟锋)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