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记者 朱萌
下午五点半,正值下班高峰期。文化馆馆员马菁原、从事地质勘探的冯浩、品牌策划师孟杰、会计师牛晨曦、在物业公司上班的樊星等人,分别离开各自的工作岗位,穿过拥挤的车流与人群,奔向一个共同的地点——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的懿曲社相声茶馆(简称“懿曲社”)。
食品街上人潮涌动,古色古香的二层建筑外,懿曲社的招牌和太原莲花落的旗子十分醒目。白天,懿曲社的20多名成员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晚上,他们换上大褂站上舞台,开启了自己嬉笑怒骂的曲艺人生。
“我们是出于纯粹的热爱走到一起的。”演出团团长马菁原是天津人,自小听相声的他在山西读大学时被相声演员崔喜跃领进大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大学毕业后,马菁原进了山西省文化馆工作,闲暇时便和七八个师兄弟去公园给遛弯的大爷大妈说相声、过嘴瘾,有时他们也接一些婚庆、饭店伴餐的演出。
回忆那段日子,他们直言“挺苦的”。那时太原没有专业的相声园子,在饭店演出更像唱独角戏,顾客自顾自地吃饭,没等他们把“包袱”抛出去,一桌子人就吃完离开了。
机缘巧合下,马菁原结识了巴栋、梁玉林两位相声爱好者,三人一拍即合,决定在太原创办一个相声园子。2017年6月,懿曲社相声茶馆正式开业,节目、票价、档期、宣传、管理等现实问题随之而来。“我们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走市场的发展路子,管演分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懿曲社负责人巴栋说。
懿曲社选址在人流量很大的步行街。“这里以前是个饭店,后台就是饭店后厨,很狭窄。”说话间,马菁原从门外挤进来,演出服装、柜子和一张桌子几乎占了大半个房间,10多名演员挤在不足10平方米的后台聊天、对活是常态。
园子刚起来时,吸引观众并不容易,有时要在门口卖力演出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前不是线上购票,现在我们组建了微信观众群,卖票更有针对性,这些微信都是售票时一个个加上的。”巴栋翻着手机里密密麻麻的群聊,在里边分享当日的节目单。
懿曲社的演出以传统相声为主,融入本地文化、新闻和方言段子。演出好坏能直接通过票房和口碑体现。8年来,凭借每一位成员的努力,懿曲社渐渐有了名气。
居住在晋中市榆次区的冯浩是往返园子最远的演员。每周五六场演出,冯浩下了班要赶晚高峰跨市而来,演出结束回到家已近午夜。“热爱的事成了副业,不仅能实现自我价值,还能增加点收入,挺好的。”冯浩说。王名乐是国家级非遗太原莲花落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把多种艺术元素融合到表演中,很受观众欢迎。这几年他又不断尝试,带着太原莲花落从园子走向了舞台剧、文旅推介、非遗传承活动的舞台。
懿曲社成员之间约定,每人每月至少上一个新节目,保持观众的新鲜感。在浓郁的相声氛围影响下,原本在园子里做服务员的“00后”李文哲和曹晋涛也开始跟着马菁原学艺,目前一周能演两三场,边工作,边演出,边打磨技艺。
懿曲社成立的8年时间里,太原积极推动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新的地铁修到食品街门口,与之紧邻的钟楼街改造升级成文旅街区,给懿曲社带来了更多机遇。单打独斗、缺乏宣传和曝光度是懿曲社这样的民营文化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迎泽区文化和旅游局推出“太原府城游”项目,将懿曲社纳入线路并作为文旅集章活动的盖章点之一,设计了专属的相声印章,为懿曲社引流。
如今,园子拉动周边业态、周边业态吸引客流反哺小剧场的共赢模式逐渐成形。“最大的感受就是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大家带着汉堡、喝着奶茶来听相声。去年《黑神话:悟空》带“火”了山西文旅,又多了很多五湖四海的游客捧场。”马菁原说。
“说一说世间百态芸芸众生,学一学天地万物冷暖人情。”夜幕降临,懿曲社的演出又开场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