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多元协同发挥雷锋精神育人效能

来源:新华日报
2025-03-28 10:33

原标题:多元协同发挥雷锋精神育人效能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其中,学生是接受雷锋精神教育的主体,学校则是实施这一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弘扬雷锋精神,需要各组织协同合作,将学习雷锋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将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实践深度结合,通过多方教育主体的通力配合,构建具有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的协同教育机制,为雷锋精神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多元协同理论引入高校弘扬雷锋精神实践的重要性

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提出了协同理论,认为在特定条件下,各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可推动系统形成自组织结构。而随着自组织的形成,系统的有序化程度将不断提升,进而由无序状态逐步转变为有序状态。目前,协同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体现了该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和跨学科价值。

高校作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弘扬雷锋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然而,受制于资源分散、部门分工不明、机制缺乏联动等因素,高校学雷锋活动在具体实践中存在一定的“碎片化”现象,影响了活动的整体成效和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将多元协同理论引入高校学雷锋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协同理论所倡导的“多主体联动、资源优化整合”理念,与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高度契合,为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高校学雷锋活动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具体而言,多元协同理论引入高校弘扬雷锋精神实践具有如下重要性。

其一,推动校内主体协同,激活各类组织潜能。协同理论强调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调合作,通过建立团委、学生组织、党支部和学生社团的协作机制,可实现目标同向、资源共享、行动协同,形成涵盖各院系、年级的全员参与体系。其二,深化校外资源联动,强化协同效应。协同理论强调了外部环境的重要作用,基于此,高校可积极引导地方政府、社区、企业及公益组织参与活动,共建“校社协同”志愿服务平台,为高校学雷锋活动拓展社会支持网络,丰富活动内涵。其三,构建动态反馈机制,保障活动长效推进。协同理论强调反馈在系统优化中的关键作用。据此,高校可建立数据化评价和实践成果追踪体系,对学雷锋活动的参与人数、影响范围及效果进行动态评估,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活动改进的重要依据,推动学雷锋活动从短期行为向长效机制转变,确保活动的持续推进与深层渗透。

从做中学:开展多样化实践,助力雷锋精神“落地生根”

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只有将对雷锋精神的认知、认同转化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才能真正引领大学生成为雷锋精神的传承者。高校应立足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优势,充分发挥各组织、各部门的协同作用,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以实践促认知、以行动促认同。

首先,高校需结合学科特点和区域需求,构建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项目。例如,依托校内外资源,与企业、公益组织、地方政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的机会。通过专业化的实践设计,将学生的学科特长与社会服务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深化对雷锋精神的理解。

其次,推动实践活动的精准化和品牌化。高校可以打造“学雷锋”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如定期开展社区服务、乡村支教、环境保护等活动,将雷锋精神的教育实践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与此同时,注重通过评价与激励机制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例如设立专项奖励或学分认证,形成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再次,强化体验式教育的感召力,让学生“走出去、沉下去”。通过与社会实际问题的直接接触,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例如,高校可以结合劳动教育要求,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手工艺传承、农田劳作等活动,不仅让学生体会劳动的意义,更鼓励其通过身体力行领悟“以劳动报效社会”的精神内涵;依托地方资源,组织学生定期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围绕留守儿童关爱、生态保护和社区治理等主题,设计切实可行的服务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奉献精神的价值,感受到“助人自助”所带来的情感升华和价值认同。

常态教学: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推动雷锋精神教育“走深走实”

深化主体协同,形成多方联动的育人格局。雷锋精神教育实施主体涵盖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共青团干部、行政干部、专业课教师、行政人员等,因此高校应依托学生工作部门、团委和各学院等核心育人单位,明确各主体的教育责任、合作内容、合作方法,以雷锋精神为载体,以深化拓展志愿服务项目化、精准化、专业化、常态化、品牌化的“五化”为目标,组织和指导全校青年积极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具有学院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常态化志愿服务品牌。

用好校内校外资源,推动雷锋精神的多维传播。各高校应积极倡导“每天都是雷锋日,人人都是‘活雷锋’”的志愿服务理念,与中华慈善总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地方妇女儿童福利基金会和地方中心血站等公益慈善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全力推动雷锋精神的多维传播和深入发展。同时,高校还应注重挖掘和利用校史资源,将学雷锋活动与校史中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例如,设立“校史上的雷锋精神”专题展览,让学生从学校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让雷锋精神传承融入学校文化血脉。

结合专业特色,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高校中的各二级学院应充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建立校外雷锋服务基地,组建雷锋志愿服务队,开展多样化的实践育人活动。例如,师范类学院可组织学生前往乡村小学开展支教活动,通过教学实践弘扬奉献精神;医学院可定期组织医疗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提供健康咨询和免费义诊服务;理工学院则可结合科技特长,设计创新型志愿服务项目,如赴中小学开展各类“科学背包”科普活动和社区的家电义修活动。这些项目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亲身体验中弘扬雷锋精神,还能让其在实践中接受德育、劳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向朋辈学:强化榜样引领,推动雷锋精神“开枝散叶”

“启事在教诲,成事在榜样”。在高校弘扬雷锋精神的过程中,朋辈引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各高校应协同校内各育人主体,持续挖掘、树立并宣传优秀志愿服务个人、团队、组织的典型事迹,通过扩大选拔范围、加深宣传力度、拓宽传播渠道,构建层次多样的榜样矩阵,为学生提供更生动、更贴近实际的学习参照,推动雷锋精神在高校“开枝散叶”。

具体而言,高校可以每月组织志愿服务精神主题活动,如宣讲会、圆桌讨论、专题培训、主题讲座等,通过精心策划的活动内容和多样化的参与形式,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雷锋精神的核心价值。同时,各育人主体应充分挖掘志愿服务项目中涌现出的先锋模范事迹,邀请劳动模范、学雷锋先进个人、雷锋精神传承人走进校园,用真实鲜活的故事增强学生对雷锋精神的直观感受;有效利用微博、微信推送、网络论坛等推出系列志愿服务宣传歌曲、短片,通过短视频、直播、H5互动等方式记录和宣传雷锋故事,利用社交媒体的“矩阵效应”实现雷锋精神的“裂变式”传播,在校园掀起“学雷锋,做志愿”的热潮;定期开展“学雷锋”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活动,以通过表彰激励与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志愿者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选树更多榜样。

总之,多元协同视角为高校弘扬雷锋精神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通过“从做中学”推动实践落地、“常态教学”构建协同机制、“向朋辈学”激发传播热潮,高校可以将雷锋精神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切实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使雷锋精神在校园内外焕发持久生命力。

于潜驰,苏州大学)

责任编辑:李靖

媒体矩阵


  • 工人日报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