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河南虞城:人才“活水”赋能乡村振兴“加速跑”

来源:商丘日报
2025-03-28 16:02

原标题:

虞城:人才“活水”赋能乡村振兴“加速跑”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刘建谠 通讯员 贾震

3月25日,在虞城县镇里堌乡靳庄村的乐洁家居有限公司洁具产品生产线上,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公司负责人李国伟回忆自己的创业历程:“以前,我在乌鲁木齐市从事天然气管道安装,还办过工厂,积累了一些资金。但每当想起家乡的乡亲们,我就觉得应该回来做点事情。这几年,国家鼓励返乡创业,我就想着回家干出一番事业。”

直播人员正在网上销售瓜子。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刘建谠 摄

人才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多年来,虞城县紧紧围绕“人才强县”战略,吸引了一大批人才返乡创业,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坚持柔性引才理念,积极搭建引才平台,探索人才发展新路径,通过育才、留才、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育才,人才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

“乡里对我返乡创业提供了大力支持,不然俺也干不到如今这个规模。”在李老家乡唐楼村“瓜子炒坊”车间,负责人于水聚感慨道。

近年来,李老家乡积极引进乡土人才。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瓜子炒坊”车间,并在唐楼村“两委”附近设置了直播带货、实体销售等场地,为产业人才提供了发展空间;也为50多名村民创造了就近就业机会,人均月增收1800元左右。

为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李老家乡创新人才培训形式,采取“线上+线下”“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邀请优秀人才前来授课;并组织人员到其他乡镇学习先进经验,确保基层能人“传”出本领、“帮”出成长、“带”出成效。唐楼村还引进了五金、服装、玩具等加工车间,仅五金工、缝纫工等技能人才就超过140人,为唐楼村及周边村庄提供了1500多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农闲时节也能有活干、有钱赚。

虞城县25个乡镇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实施人才培育工程。田庙镇将水果种植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来抓,为提升果农种植技术,虞城县定期举办水果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邀请农业技术专家现场授课。果农张万广通过培训掌握了疏花疏果、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新技术,他家的梨产量和品质得到了很大提升。如今,像张万广这样掌握新技术的村民在田庙镇越来越多,成为推动当地水果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留才,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强磁场”

在虞城县店集乡宋庄村一家布鞋加工车间里,村民们正忙着加工布鞋。

“真得感谢小吴返乡创业建车间,我在这里务工,每月能领到2800多元工资,真好。”布鞋加工车间工人孙爱菊说。

工人口中称赞的“小吴”,全名吴素平,是虞城县拔尖人才之一,也是宋庄村巧媳妇“带头人”。2007年,吴素平大学毕业后,在湖南省长沙市一家企业做起了市场营销。2010年,吴素平毅然辞掉了高薪工作,返乡继承了家族手工制鞋技艺,成为第五代传承人。如今,吴素平创立的仙脚丫手工坊,成为全国母婴用品领域的知名品牌。

类似的还有界沟镇邵古同村的徐侠影。邵古同村是虞城县远近闻名的粽子村,加工粽子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14年,徐侠影自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为壮大家乡粽子品牌,让广大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返回老家成立了粽子食品合作社。2024年,徐侠影拿出一部分收益,扣除完社员入股本金,近200户入社社员人均年增收6000多元,实现了“村民变股东、年年有分红、年年有增长”的目标。如今,粽子食品合作社年产粽子540余吨,远销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

大侯镇的李松山凭借国家鼓励人才返乡创业的政策,在家乡成立了箱包厂。他通过组织培训、分享经验等方式,提升了村民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虞城县25个乡镇的青年返乡创业,激活了乡村沉睡的特色资源。为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该县还建设了人才公寓,完善了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一系列暖心举措,让广大人才留得下、干得好。

强才,打出更加积极政策“组合拳”

压线、包边、缝纫、上锁……在大侯镇聂楼村梓悦箱包车间内,80多名工人在缝纫机前有序忙碌着。

“我以前在浙江省开了一家家具厂,挣了一些钱。这些年,国家鼓励返乡创业,我就回来开了这家箱包车间。”梓悦箱包车间负责人李松山说。

“以前,俺在外地打工,离家远。现在返乡后来车间工作,每月能领到6000元左右的工资。”聂楼村村民梁慧娟说,“企业发展,关键是人才。现在,车间里缝纫工、裁剪工、设计师、质量检测员等专业人才很多。”

“大侯镇在用地、建设等方面给予了我很大帮助,让我能够在家乡脚踏实地创业。车间生产的箱包主要做出口业务,远销至韩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相比在沿海地区建车间,虽然在运输成本上有所增加,但在用地等方面省下了不少开支。”李松山介绍,2024年,车间营收额5200多万元。

人才的汇聚,让虞城县各乡镇发生了很大变化。产业兴旺了,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蓬勃发展;生态宜居了,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风文明了,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村民素质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蔺凯伊

媒体矩阵


  • 工人日报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全国总工会
微信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